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996頁

    「沒有。」

    聞雲孫又問道:「那你可怪我?」

    「不會,說心裡話,你是我見過最聰明的君子。」李瑕真誠了些,道:「你是我今生見過,最接近『公道』『法理』之人。」

    「過譽了,我絕不是。」聞雲孫笑道:「非瑜似乎總覺得我太古板?我亦有七情六慾,亦好酒,有兩房妾室……若你我深交,我為人絕不無趣。」

    「好吧,那是我有些刻板印象了。」李瑕道:「但我確實將你當作『公道』。」

    「之後呢?」

    李瑕想了想,道:「我冒昧,多說幾句,猜猜你的行事準則。」

    「好。」

    「公道不可有『權宜考慮』,公道是客觀,它擺在這裡,就是該拿來用的,用以維持世間安寧。

    你為官一任,有人問你求公道,你若說『榮王如此榮尊,死了就死了,查這案子一定是有人利用我,我不會去查』,這次你不給他主持這個公道,下次換作是平民百姓來求公道,便也有了新的藉口。

    真相、公道、法理這些,不該有任何主觀,它就該是無情無念、不管不顧。否則何以教人信服?人若不信服,這世道也就更壞了。  

    故而,宋瑞兄明知也許是有人在利用,依舊執守本心,所做的一切,我很理解。」

    聞雲孫深深看了李瑕一眼,道:「非瑜過於通透了。」

    「我過於通透……直說吧,這社稷敗壞,行公道愈發艱難,故而你擔心我不忠於社稷?」

    「不錯。」

    「宋瑞兄也通透,也看出了這些,也不忠於社稷?」

    「非瑜認為,我大宋百姓過得如何?」

    「比蒙古百姓好。」李瑕毫不猶豫道,「在大宋,大部分的百姓還能活下去,不會被當成奴隸,甚至獵物。換言之,或多或少,還是有公道的,朝廷上還有很多如宋瑞兄這樣的忠正之士。」

    聞雲孫鬆了一口氣,心安下來。

    他今日過來,沒說他要被罷官之事,他就沒在意這些。

    前來送行,他想問的只有李瑕對大宋社稷的看法。

    因為李瑕是藩鎮,且似乎有了不臣的跡象。

    現在有這個回答就夠了,證明李瑕與他一樣,認為還有振興大宋社稷、肅清朝綱的可能……

    ……  

    「非瑜可謂我平生知己,望有再會之日。」

    「再會。」

    聞雲孫拱手作了一揖,與李瑕告別。

    他的態度始終誠懇真摯,也不因上奏摺狀告李瑕而有絲毫內疚,眼中只有坦蕩。

    因為,他每一句話都是據實所述,他做的每一件事都俯仰無愧。

    而李瑕看向聞雲孫的背影,眼神中卻有些愧疚。

    他騙了他,他還有半句話沒說——

    「現在大宋百姓雖還能活下去,但只會越來越活不下去,所以賈似道一定要行公田法,否則便要看著大宋緩緩走向滅亡,這沒得選。但公田法不會成功,只會奪走百姓最後一點口糧,讓大宋更快地滅亡,早死與晚死的區別而已。」

    當然,這只是李瑕的個人看法。

    他不打算說出來。

    不可能有人信。

    這是在預見十數年之後的事,誰都不可能確認它就對的,極可能是錯的。

    聞雲孫認為在十數年間能重振大宋社稷,在當前,比李瑕的主張穩妥且正確無數倍。

    李瑕有私心。  

    他打心眼裡就不願扶持大宋,肯拼命造反,不肯拼命扶持大宋。

    他知道自己有私心,所以欺騙了聞雲孫,所以覺得辜負對方。

    但,李瑕認為更重要的是,自己不能愧對自己的心。

    人首先得直面本心,才能堅定,從而有所作為。

    若叫聞雲孫隨李瑕去造反,這是毀其本心,進而毀掉他整個人。

    同理,若叫李瑕當個宋臣,他只會覺得窩窩囊囊,亦是毀其本心。

    包括賈似道,他們這些人有不同的主張,但從來沒有對錯之分。

    他們天生就註定了不同的立場,視對方之主張為不可能,又都希望在自己不可能的主張之中拼一絲希望。

    ……

    好一會,聞雲孫的身影消失在人群之中。

    李瑕回望了臨安一眼,轉過身,眼神依舊堅定。

    人各有志,但只要順各自之本心,守各自之原則,何必強求走同一個方向?

    立德立行,無問西東。

    ……

    船起行,揚帆,順著錢塘江而下。  

    下游不時有細水潺潺的溪流匯入大江。

    終於,眼前是浩瀚滄海。

    滄海波濤洶湧,猶可載著船隻,轉進長江,逆流而上……

    第六百一十一章 新帝

    若說此次臨安宮變是「伏屍二人,流血五步」,蒙古爭位便是「伏屍百萬,流血千里」,廣袤疆土之上,數百萬鐵騎對壘廝殺。

    當然,廝殺得壯闊未必就好。

    大宋擁立弱主,為的是安穩農耕;蒙古決出雄主,為的是強盜掠奪。

    南與北,似乎已快要被完全割裂開來。

    當今天下間已少有人能同時體會到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形態。

    也只有往返於兩國之間的歸人、細作,還有某些細作出身的閫帥。

    因為趙氏已南渡一百三十餘年,燕雲十六州已割讓了三百二十餘年……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996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