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頁
他或許要死了,那他更見不得別人活著,所以李海命令他對其他財閥發動戰爭的時候,他驚異、猶豫的目光還有一絲得逞、興奮。
那位老戲骨演的太好了,能睡著不動,光憑著眼神和表情演出了一個如此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
跟活生生的財閥一樣。
不知道給多少人帶來了心理陰影。
吳歌沒有親眼見過這個級別的財閥人物,唯一見過的財閥還是李智仁這種傻憨憨,所以理解不了。
《赫爾格的崩塌》中,故事戲劇的搭建正是社會層面推到了極致後的極端狀態。
有些作品就是這樣,它們就致力於構建極端的戲劇空間,讓人集中感受到其中的突出、誇張、強烈。戲劇就是對抗,取捨剪裁,把對抗性調到文藝的程度,以故事貫徹其中,就能達成戲劇的故事。
郝天元道:「看之前我沒想到這麼直接,真的是以赫爾格等企業的崩塌為背景的故事,真的沒有絲毫的天真啊,不過後來算是希望的回歸嗎?」
財閥企業大多毀於戰火,最後的場景好像有種百廢待興的感覺。
發人深省。
完全不關心時事的觀眾看得比較爽,他們不關心太多背景,只覺得後來李海忽悠財閥控制戰爭的情節太爽了!就要看逆襲打臉!
之前舟導的電影除了《此路茫茫》、《星舞》,基本就是敘事類的,沒有多少刺激人眼的動作戲,但是《赫爾格的崩塌》設計了很多動作戲橋段,敘事節奏快,後期的緊張感直接拉滿,稱得上高科技般宅斗,一掃之前主角等人身上的抑鬱氣息。
看得人眼花繚亂,直呼痛快!
特別是李海借著老人的威勢,對眾財閥頤指氣使的橋段,他狐假虎威,報復了殺死笛福的財閥,太爽了。
吳歌等人比較了解戲劇,會想得比較多。但絕大多數的路人只是看爽了就夠了。最終結局還有彩蛋,任醫生遇見了一個長得跟李海很像的患者,性格也是同樣的愛照顧人,習慣性地為別人付出、犧牲。
這個結局帶著幾分輪迴的意味,好似柳暗花明,希望伴隨著新生而至。
不過,網友在意的點也比較複雜。
比如說,所以李海從頭到尾是個鬼魂?那他怎麼跟肉人一樣,還可以做手術裝晶片?一隻鬼還能做手術?
好傢夥,細思極恐,這個設定到底是什麼啥意思?
要是賽博鬼大家還能接受,他可是活生生冒出來了,死後還把世界整得天翻地覆。
但是,回頭一想,他們又發現,其實前面就做過很多鋪墊了,比如李海碰見僧人時的忌憚,目睹佛象的與眾不同的緊張。
可是他甚至還去了寺廟,跟幾百號上千號人一起禪坐,這這這……他不是鬼嗎?還能學禪?
未來題材大多講科學,沒想到舟導「逆行倒施」,拍出了這種鬼故事。
讓大家猝不及防地受到了衝擊。
這也未免太嚇人。
除了李海這隻鬼外,電影裡還有其他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方。
十步必出現的大小神廟、街頭巷尾路邊必出現的坐地僧……科技與宗教的碰撞太激烈,他們一時間還反應不過來。
這是設定而已?不,不一定,你看那個未來的社會形態,人的物質高度滿足,剩下的就是精神,那滿足精神的是什麼呢?
一個是信息,源源不斷的、刺激性的信息,讓人如墜深淵般的下沉到信息的世界。
另一個是無信息,也即空,在電影裡,主要體現為神佛信仰,這些人修行打坐,成天致力於將大腦里的信息淨化乾淨,達到「覺醒」的目的。
前者是躁動,後者是平靜,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救贖方案。
電影的背景信息豐富的不像電影而像遊戲,光是寫背景的文本量就已經足夠寫好幾個電影劇本了吧?
另一方面,電影裡面美輪美奐的飛天壁畫、機械神像等也非常令人震撼,它們的設計完全不帶重複,每一尊都能讓人欣賞很久,然而可惜的是鏡頭推的太快了,他們還沒來得及回味那是一種什麼樣設計。
某種意義上,這部電影就跟藝術展覽一樣,但不是有距離感的那種藝術,人在那個電影的空間,幾乎沒有距離感,因為,當對面的信息量龐大到一定程度,人或許就只能被動地接受信息,初次被衝擊,回頭一想才逐漸回味起來。
有人說:「那是超現實藝術的盛宴。」
「不,你沒發現,裡面的古典成分也很重啊。」
「這是古典與現代的對撞!」
「還有現代和後現代的對撞!」
天啊,越說要素越多,得刷多少次電影才能扒出裡面的細節啊。
有人發現了,電影的配樂超級講究,不同場景的配樂編的都很細,配樂《天人》響起的時候,大家感覺天靈蓋都在顫抖。
鼓、琵琶、古箏合成的電子樂,搭配著空靈的男女聲合唱,將電影的意境推升到極致,而結尾更叫人毛骨悚然,竟是悠悠的蟬鳴。
不同於宗教場景,如果是街頭場景,他們就選擇了「漂移馮克」的音樂風格,這種音樂風格結合了爵士、funk等音樂,低頻的迷幻節奏,帶來極致的壓迫感。
如果說這部電影首先震撼大家的是cg技術,是表面的視覺感受,那麼接下來就是它的「內容」,它往它的內部容進了太多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