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頁
當你的國家強大了,周邊國家或別的地方的國家都會不自覺地模仿你,所以在大年三十這一天,按照道理來講兩邊的軍隊是默認停火的,哪怕不能過個團圓年,也要讓將士們放鬆一天吧?
可是婁師德就是不按牌理出牌啊,他這邊一邊讓人在軍營里弄紅燈籠,殺豬洗菜什麼的做出一副熱火朝天的要過年的景象,另外一邊則在秘密集結人馬準備偷襲。
說實話在大家都達成共識之後再偷襲,這種事情在道義上是站不住腳的,不過李顯現在也沒那麼天真了,這是打仗啊,誰還要跟你講什麼道義啊。
當然作為一個棄筆從戎的武將,婁師德身為文臣的心眼也不少,明明是他偷襲的,他愣是栽贓給了大食,說是對方先動手的,而且他還有人證——十幾個大食俘虜。
在李顯看來,這些俘虜大概是一開始就被抓到了,但是沒有被處死,當然大唐沒有處死俘虜的習慣,這不……這會就派上用場了,婁師德做戲做全套,什麼東西都想好了,愣是讓對方百口莫辯,都到了這個程度了,那還說什麼?打吧。
可是唐軍是有備而來的,對方是倉促應戰的,這一打對方就被打了個落花流水,婁師德一口氣把大食軍隊打到了阿什哈巴德以西,不僅僅被大食占領的布哈拉被拿了回來,甚至還將之前大食軍隊占領的波斯城池給拿了下來。
只不過再往北打大唐軍隊的補給線就太長了,而在那邊也沒有怎麼設置糧倉,婁師德斟酌了一下就地安營紮寨然後一邊發戰報一邊詢問意見。
不用說,這必須是大捷,大家都很高興,李顯卻覺得鄭玘有點運氣不好,如果鄭玘在那裡的話,這次大捷肯定也有他的功勞。
不過鄭玘倒是不怎麼在意,他的風頭已經夠盛的了,他今年剛二十一,再往上升除了六部尚書就是外放做刺史,他不需要地方政績也不需要磨練,所以還是貓著吧,過些年等他年紀差不多了就能順順噹噹做尚書去。
既然前面打了勝仗,那麼坐鎮後方的就要開始商量很多事情,比如說對方要議和的話我們的底限是什麼,如果對方還要打的話,我們要怎麼迎戰,以及給軍士們的封賞也要開始擬了。
不過現在也就是粗略的商議一下,真正的具體工作還是要等婁師德的奏摺的,而在討論的時候李顯一直沒有說話。
等回去之後,李顯轉頭就寫了一道摺子給李治遞了上去,李治在看到李顯的上書之後先是猶豫了一下,說實話,每次李顯給他上書他都痛並快樂著,作為一個有遠見的皇帝,很多時候李顯提出來的建議他看得出來是有好處的,但是他必須要衡量一下當下的情況,很多東西不適合就只能放置。
可是真的放置的話別說李顯,就連李治自己都覺得不太甘心,可是沒辦法啊,所以那天李治說的讓李顯給他個心理準備他也不是開玩笑。
猶豫了一下李治就打開了這封奏摺,這一次李顯沒有長篇大論,只是提出了一個意見,那就是在議和的時候要跟大食定下國界線。
所謂的國界線就是這一道邊線這邊是我們國家,那邊是你們國家,兩者互不侵犯,普通人過界要就算是偷渡,如果是軍隊越界的話就算是戰爭侵略,那就別怪我們打你們。
其實在邊境大唐一直都有駐軍,只不過這個時代國家的意識並不是很濃厚,所謂的國界線什麼的一般都特別的虛,那就是連大唐軍民自己可能都不太清楚自己國家的國界線在哪裡,界碑就更不用說了。
李顯寫這個摺子就是想要提出一個國家的概念,然後一點點的滲透給大唐的子民,順便對少數民族傳遞一個信息:在國家的保護範圍之內,你們可以生活得很好,你們要是非要獨立,那麼對不起,你們要是被打了我們是不會管的呦。
雖然不一定真的能收服那些少數民族,但是做一點是一點,統一什麼的……總是不那麼容易的。
李顯萬萬沒想到,大食這邊被打老實了,那邊老實了好幾年的吐蕃突然又跟得了狂犬病一樣開始攻打大唐。
上元三年,閏三月己巳朔,吐蕃入寇沙、肅、甘、鄯等四州。
作者有話要說:放著存稿的硬碟崩了,說多了都是淚……
123、插pter.123 封壽王顯……
沙、肅、甘、鄯四州是在吐蕃的北面,一直以來吐蕃進攻的路線都是往東面走的,因為大唐在東面嘛,但是之前唐軍一路險些打到邏些,後來經過吐蕃的各種朝貢各種賠償,才將駐地後移到波窩以東,而大唐一直以來嚴防死守的也就是這一條邊境線,畢竟誰都知道吐蕃爭奪絲綢之路控制權的野心不是一天兩天。
之前李顯一直覺得都快要打到吐蕃都城了,吐蕃被揍的那麼狠,至少十年之內都緩不過來,結果沒想到他們這麼快又開始作死。
最讓他意外的是吐蕃這一次看起來並不是想要試探大唐,而是玩真的了,畢竟在那四州所在之地,大雪山和祁連山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想要攻打這四州就必須翻過大雪山和祁連山才行,這個難度……真的是不小,在翻越的過程中什麼都有可能發生。
甚至去了十萬兵馬翻山越嶺過後只剩下六七萬也是有可能的,吐蕃寧可翻山越嶺也要過來打這四州,動機實在是太耐人尋味了,何必呢?
不過也正是因為這樣吐蕃才把大唐打了一個措手不及,沒辦法,吐蕃北邊有祁連山脈和大雪山擋著,西北邊有崑崙山脈,所以一直以來大唐在這兩個地方的駐兵並不是很多,想來吐蕃也是深知這一點開始鋌而走險的。
只不過在吐蕃入寇的同時,之前被打老實的大食也開始反抗,好在婁師德一直沒有放鬆警惕才沒有被打回去,不過在阿什哈巴德的戰爭也是慘烈無比。
李顯皺著眉頭:“總覺得……大食和吐蕃的反應都有點不太對。”
鄭玘直接將輿圖鋪上伸手點了點,李顯看了之後更加不明白了:“阿什哈巴德距離沙州等地還很遠啊,就算他們聯手打下來了他們也不可能成為聯軍,分開的話……”
“他們要的就是分開。”鄭玘點了點四州的位置之後說道:“這裡看上去不起眼,但是丟了的話對我軍還是有影響的,你看看我軍補給線。”
臥槽!李顯一看頓時整個人都不好了,因為西北地區糧食產量不高,所以那邊沒有糧倉,當然軍倉是有的,只不過近些年來戰爭頻繁,軍倉大多都是有轉運倉轉運而來,轉運倉的運送都是從關內走的,雖然大唐面積大,但是糧道哪怕不在那四州的境內,距離四州也還是很近的。
尤其是鄯州,如果被吐蕃拿下的話,那麼糧道一旦被切斷,那影響就大了,哪怕是改道也要浪費時間,所以這四州不能丟!
而且吐蕃的用意也挺明顯的,他們大概不僅僅是盯著糧道,還是想要讓唐軍分兵,唐軍人數眾多沒錯,但是在倉促之下調兵遣將也是需要一段時間的,這樣他們就給大食爭奪了時間。
婁師德在面臨著這樣的燃眉之急,還能坐得穩嗎?
實際上婁師德的心理素質好的沒話說,雖然到了如今的天平盛世,大唐官員掉節操的比比皆是,但是在面對外敵的時候,他們都是最靠得住的戰友,更何況還有鄭玘呢,鄭玘與壽王交好誰都知道,壽王在朝上也是有話語權的。
最美妙的就是,如今的太子跟壽王沒有鬥爭關係,這讓朝堂顯得無比和諧,內鬥沒有了就收拾外敵吧,所以婁師德要做的就是穩,守住阿什哈巴德,如果對方太兇狠,為了保存戰鬥力量的話,後退放棄阿什哈巴德也是沒關係的,反正他只要等到支援過來就行了,而另外一邊的吐蕃……應該暫時不用他去管。
實際上大唐的反應已經很快了,鄭玘的年假也沒有了,直接讓他帶隊去扛吐蕃——誰都沒有把吐蕃放在眼裡,鄭玘名義上還是副官,只不過實際上卻已經是主將級別的了。
李顯並不擔心鄭玘,說實話鄭玘現在之所以還不能當主將主要就是因為太年輕,而且身後沒背景沒勢力,可是如果對比一下漢朝時期的霍去病,李顯又覺得那些老臣這麼打壓他家清澄簡直就是羨慕嫉妒恨的典型代表。
倒是鄭玘自己心裡清楚,霍去病是少年將軍沒錯,但是人家只負責打仗啊,鄭玘在文治方面還插了一手的,現在不壓著一點,將來他對新君的威脅比那些老臣還要命,好歹新君還能將老臣熬死,他還這麼年輕除了暴斃之外……沒第二條路走了。
壓著就壓著吧,反正該給的待遇都給了,唯一有些擔心的就是他娘,楊氏的肚子如今已經有四個月了,估計等鄭玘回來的時候他的弟弟或者妹妹就已經出生了,不得不說還是有點遺憾的。
李顯將鄭玘送走了之後,轉頭就投入到了鳥銃和火炮的研究之中,當初研究火藥就是先在吐蕃身上試驗的,火銃的實驗資格被大食拿走了,他怎麼也不能厚此薄彼不是?
說實話無論是鳥銃還是火炮都是從火銃轉變而來的,其中火炮更容易一點,而且如果想要短時間派上用場的話鳥銃是真的不合適,這東西小沒錯,好用也沒錯,但是它對精準度的要求更高一點,混戰之中一個不小心一槍爆了己方隊友的頭那就是妥妥的豬隊友了。
這麼一想的話,大概研究出鳥銃之後他還要去弄個火器營什麼的隊伍,專門訓練鳥銃,等鳥銃普及度高了之後,然後在全軍訓練,恩,這個方向是沒錯的,那就……先研究火炮吧。
其實嚴格來說現在火炮的形制已經不用怎麼去研究了,李顯給他們一個圖紙那幫技術宅們折騰出來的花樣就比他想到的還多,其實最主要的還是更改炮彈。
現在火銃所用的炮彈大多都是石彈,畢竟這玩意好做還穩定,但是石彈的威力也就那樣,之所以能夠把對方打個措手不及更多的時候是因為發射的時候帶來的衝勁,這個力道很大,打在人身上很疼,但是有的時候卻也很容易被擋住,也就是說殺傷力不夠大。
李顯在研究炮彈的時候也嘆了口氣,他感覺自己也快成個大殺器了,沒事兒閒的就研究這些,他沒有親手殺過人,但是死在他手底下的人卻已經不計其數了。
只是轉念一想,他要是不研究這些,死的就不是吐蕃人大食人了,而是唐軍,這個時候他狹隘的民族心起了偌大的好處,他也不講究什麼人道不人道了,只要自己人不吃虧就行了。
李顯將火炮的圖紙丟給工部的技術宅之後,就開始研究彈藥,這個不是他不想丟給別人研究,他也想把活都給底下干,自己放輕鬆一點,但問題是炮彈這個東西只要他能想出來一點,都能讓下面人少走很多條彎路。
嚴格說起來,炮彈的製造比火炮本身還要精細,從前到後風帽,引信,彈丸,炮筒,底火,因為研究的是大型火炮的彈藥,那麼彈藥外圍還要有彈帶和定心部,當然後兩種也可以省略,但是李顯現在能夠做的大概就是榴彈,別的彈炮也做不出來,很多都是需要用電來引爆的,而且太複雜了也不行。
只是這一個榴彈就把李顯難為的不行,榴彈要用的是線膛炮,後世的時候很多炮都是用的線膛炮,這種炮能夠最大限度的保證彈藥的穩定性。
那麼現在問題來了……現在的工藝做線膛炮……有點難啊!李顯現在唯一能夠要求的就是他們先把炮筒的內壁給做光滑一點,一開始李顯沒讓他們直接造大型銅炮,說實話,現在用銅就相當於在燒錢,李顯也是很心疼的,所以就只能先改良火銃。
只是那邊進展太慢了,饒是李顯一向相信工部的效率也等的有點著急上火,忍不住就往鍛造局跑了一趟。
說實話,打從他穿越過來之後鍛造局這種地方他就沒來過,畢竟這不是什麼高雅之地,他只要下命令讓別人去做就就行了,可是現在……別人做的太慢了,他著急,哪怕他過來也不能做什麼,卻至少能夠看一眼讓自己安安心。
結果這一眼還真看出問題來了,這個年代的開模技術太落後了,不不不,應該說都沒什麼開模技術可言,而正是因為這樣每一個火銃基本上都是人工製成,成本高耗時自然也就高。
李顯往裡面走一圈帶著滿頭大汗出來,轉頭又鑽回壽王府研究那恨不得跟他八竿子都打不到的開模技術去了。李顯腦袋裡轉悠著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或者是磨刀不誤砍柴工等等等等,將自己記憶中的開模的要點都寫出來了。
說實話,他知道自己寫出來的這一份並不特別適合金屬用具開模,開玩笑,他又不是這個專業的,他會這玩意只是當初自己做過模型,自己開模弄樹脂模型什麼的挺有經驗,真正的金屬模具他也沒接觸過。
可是對現在的大唐而言,就算是這樣簡單的開模辦法都沒有,李顯將自己知道的寫出來就交給技術宅了,很多東西這個時候沒有。不過在寫的過程中,李顯忽然發現這個時代是沒有甘油的,他記得在製造炮彈的時候甘油也是一個不可缺少的原材料。
而甘油的製造一般都是在動植物脂制皂的副產物中回收的,於是……李顯看著桌子上的一沓紙發呆,他怎麼也想不到自己明明在研究高大上的炮彈,怎麼一轉眼就跑去研究肥皂製作了呢?
奇怪歸奇怪,該做的還是要做的,李顯記得肥皂的原料其實特別簡單,就是油脂和氫氧化鈉,哦,簡單點說就是油脂和燒鹼,這兩樣東西都不難得,當然,這是在他而言,這個年代哪怕是豬油也是十分珍惜的,窮一點的人家都吃不起,要不是李顯當初研究怎麼養豬讓豬肉走上了貴族們的餐桌,養豬的也開始多起來,現在他想弄點豬油都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