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頁
畢竟李重義當過皇帝,現在要承認對方是大一統皇帝的話,李重義就是變相意義上的亡國之君,承受的壓力是會非常大的。至於太孫什麼的,武曌不會立李重義,甚至她很可能喧雜一個她看得上眼的,比如說現在被她養在身邊的武崇訓。
改姓氏什麼的,武曌已經玩的很純熟了,更何況這件事兒牽連的太廣了,李賢還活著啊,雖然他現在看上去只是一個普通宗室,那是因為這邊的朝廷基本上沒有幾個認識李賢的,就算是認識的也都很惋惜這位太子,不可能拖後腿,到了洛陽那邊……嘿。
李顯果斷的拒絕了武曌的提議,他肚子裡一堆的真實理由都沒有說,他只是說道:“大唐國號不容更改。”
是的,這個比任何道理都能讓他站得住腳,也更符合眾人心中的大義。
武曌在得到這個消息的時候,嘆了口氣,一時之間也有些迷茫,而這個時候李顯又通過武玄輝送來了另外一個方案,那就是承認李重義為皇帝,武曌退位做太皇太后。
武曌在知道之後就沉默了,她似乎早就預見了這樣的結局,要麼繼續打下去,等她百年之後,這片土地依舊姓李,要麼她就退位讓賢,李重義登基大權必然還是在李顯手裡的。武曌柄權那麼多年,她真的可能放棄嗎?
對於這一點李顯和鄭玘心裡都沒有底,所以他們在面對大周的句那對的時候也沒有放水,正好對方也沒放水,不過武三思的水平……真是沒辦法看,別看張仁願被李顯和鄭玘兩個人折騰的欲生欲死,可是在面對別的將領比如說裴延休和劉錦遙的時候,他還是有很大的勝率的。
然而到了武三思這裡,就沒用了,武三思會對武玄輝低頭,是因為武玄輝目前的權柄比他還大,但是對於張仁願,他就一般了,畢竟張仁願連吃了兩場敗仗,在武三思眼裡就是無能的代表。
武三思也讀過兵書,然而也只是個紙上談兵的地步,但是初出茅廬來打仗的人難免會自信心膨脹,覺得自己是不世出的良將,不願意聽別人的勸告。
張仁願一而再再而三的不讓武三思去攻打長安,武三思偏不聽,他的想法是張仁願沒本事自然打不下長安,但是他不一樣,他可是未來的大周太子,怎麼能怕呢?
當然還有一個更隱秘的想法就是,武三思想要戰勝李顯,李顯自從出道帶兵一起來,無論他贏的方法再怎麼匪夷所思,但是卻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他一直在贏。
而且李顯當年當太子的時候,他還什麼都不是,如果能夠將這樣的人贏了踩在腳下,那該是多麼痛快的一件事情。
武玄輝冷眼看著武三思犯蠢,卻並沒有提醒,只是說自己不善武藝,還有別的事情要稟告神皇就先走了。
武三思樂得這個牢頭閃人,等武玄輝走了之後他就帶著兵馬衝到了長安,然後武玄輝在半路上就聽聞了梁王大敗,被大唐攝政王生擒的消息。
武玄輝嘆了口氣,他早就猜到了是這個結果,武三思比起武承嗣的智商真是好不到哪裡去,攝政王那是誰都能打敗的嗎?更何況鄭玘也還在,怎麼可能讓他贏?
消息傳到了大周,大周朝廷從上到下……哦,或者說是除了武曌都懵了,而懵了之後就有人歡喜有人憂,歡喜的自然是武攸寧他們,武三思是武攸寧最有力的競爭對手,可以說想要搞掉武三思,武攸寧要策劃好久,畢竟武三思才是武曌的親侄子。
現在好了,武三思被生擒了,聲望降低不說,還能不能活著回來都是個問題,那麼太子之位……武攸寧想到這裡就無比興奮。
以至於在武曌突然要召開小朝會的時候,他還十分的亢奮,只不過這份亢奮在他知道了武曌的決定之後,就被當頭潑了一盆冷水。
武曌等人都到了之後直接就放下了一個重磅炸彈:“朕決定同大唐議和。”
議和?所有人都愣了一下,不過想想連年的征戰的確是給財政帶來了十分大的壓力,如果能夠議和,先維持暫時的平靜發展生產也是不錯的。
這個時候還沒有人反對,但是武曌的下一句話他們就都懵了,武曌繼續說道:“屆時朕會退位為太皇太后,新皇是李重義。”
雖然李重義是皇帝,但是武曌是他的長輩,所以稱呼他的名字也是應有之義。
但是……神皇要退位當太皇太后?WTF?為什麼?
整個大殿都被武曌這連番轟炸炸的魂不守舍,狄仁傑在反應過來之後立刻站起來躬身說道:“神皇有命,臣不敢不從。”
狄仁傑的心一直是向著李唐的,他之所以還留在這裡其實是因為武曌做的很多事情都十分符合他的價值觀,但是如今能夠讓大唐從分裂狀態繼續走向和平統一,他是十分開心的。
他開心了自然就有人不開心,更多的人不想讓武曌這樣低頭,他們對於李唐而言都屬於背叛者啊,神皇退位了還能當太皇太后,但是他們……回家吃自己都是最好的結局了好嘛?
武攸寧渾渾噩噩的走出宮門,他回到家裡之後就坐在書房裡,滿腦子的都是:這怎麼可以?
神皇退位了,讓那個小皇帝成為天下共主,太子之位跟他就徹底沒關係了啊。沒有什麼比眼看著就能得到卻一夕之間失去更讓人難以接受的了。
有那麼一瞬間武攸寧也想造反了,不過他先是去找了自己的祖父,武士讓知道之後什麼都沒說,直接就開始聯絡別人,這一次跟武承嗣那次不一樣,這一次估計會有很多人支持武士讓祖孫的,畢竟他們也要擔心自己的人頭。
只不過這種事情神皇會不知道嗎?武攸寧他們還在開會思考著怎麼篡位的時候,武曌就派武玄輝直接帶兵將這些人堵在了楚王府。
洛陽的不安分分子都被看管起來,而整個朝廷似乎也陷入了癱瘓——不想這樣議和的占了大部分,武曌直接給李顯去了國書,相當於昭告天下。
李顯在接到國書之後,直接派人以太皇太后之禮將武曌接到了長安。開玩笑,他怎麼可能去洛陽?哪怕洛陽現在再怎麼方便也不行!
至於大周的其他大臣,李顯嘆了口氣……又要收拾人了,總覺得朝廷上這些彎彎繞繞比打仗還麻煩。
只不過在這個時候有兩個人忽然要辭職,這是讓李顯萬萬沒想到的,因為他們兩個一個是張仁願,一個就是狄仁傑。
作者有話要說:完結的腳步聲在漸漸逼近了,大家聽到了嗎?
187、插pter.187 火樹銀花不……
狄仁傑和張仁願兩個人要走的事情讓李顯有些猝不及防又似乎……並不意外?說實話在神都那邊能夠讓李顯看的上眼的人並不多,張仁願算一個,狄仁傑算一個,其他還有幾個,李顯還曾經跟鄭玘說過,等兩邊的朝廷拆分重組之後,他想要給狄仁傑一個宰相之位。
當然這件事兒婁師德也知道,李顯當時還擔心婁師德不高興,畢竟宰相多了就會分出權柄,當年李治用了一輩子奠下的大好基業經過這一場內亂也就付之一炬了,李顯一想到將來還要努力壓制分化宰相的權利整個人都不好了。
尤其是如今鄭玘也是宰相了,他分權就相當於分鄭玘手中之權,而究其原因不過就是要推舉皇權,然而如今的皇權卻似乎是在自己手上,也就是說……相當於他要跟鄭玘爭權?
我了個大去啊!李顯整個人都不好了。
不過現在他不想去思考這個問題,他更想去勸勸狄仁傑和張仁願,這兩個人辭官的原因其實他也知道,無非就是跟他和李旦差不多,心中有愧罷了。
張仁願跟李顯交過手,李顯把他折騰的苦不堪言,而且李顯對這個人也不是很了解,所以他先找到的是狄仁傑。
狄仁傑見到李顯就直接跪了口稱庶民說的是:“參見殿下。”
李顯連忙將狄仁傑扶起來說道:“我之來意狄翁應曉,別的我就不多說了,如今大唐天下百廢待興,正是需要狄翁這等人才出力之時,狄翁如今卻撒手而去,可是對朝廷有何不滿?”
狄仁傑平靜的看著李顯,他聽了之後溫聲說道:“正因為百廢待興,才更不應該讓我等失德之人占據朝堂,當年高宗對我恩重如山,我卻險些不能保他兒孫,我愧對高宗啊,還請殿下允我為高宗看陵懺悔吧。”
誰是誰非的問題李顯一點也不想爭辯,這特麼就是個無解的命題!武曌姓武沒錯,可是在時下人的眼中,她嫁入了李家就是李家的人了,自古以來,皇帝若是沒有親政的能力,太后臨朝的事情並不少見,在必要的時候寧可讓自家女人主事也不能讓權柄落到外人手裡,這是自古以來的共識了。
誰知道出了個女皇帝呢?李顯索性避開不談只是說道:“狄翁心意我懂的,當年若不是有狄翁左右斡旋,只怕我在長安也呆不安穩,能有今天也全靠狄翁,更何況我總覺得錯過的人才能更明白什麼事情能做什麼事情不能做,昔日逆周之人我能用的並不多,而經過這次分裂,故人凋零,我亦沒有力挽狂瀾的能力,狄翁若是還要推辭,若他時他日大唐又面臨重蹈覆轍之禍,狄翁難道就不會更加愧疚嗎?”
“重蹈覆轍?”狄仁傑定定的看著李顯。
李顯嘆了口氣:“現在世人只知有攝政王而不知有聖人,並非幸事啊。”
狄仁傑臉上露出一絲笑意:“殿下既然懂得這個道理,便不會讓大唐再陷入戰亂。”
“可是我總要用人,我身邊的人也並不一定保證能夠像我一樣清醒不是嗎?若是他們做出什麼事情怎麼辦?”
狄仁傑若有所思:“殿下的意思是……”
李顯直接說道:“我需要有人分我權柄,更何況當今之世只有兩位宰相,狄翁不覺得太少了嗎?可是如今讓我選出能夠勝任宰相之位的,卻也千難萬難,我不欲將就,狄翁若是真對阿爹有愧,便幫我一幫又如何?還是狄翁更加在意世人之語?”
狄仁傑聽到這裡就明白了李顯的意思,這位攝政王的意思就是在聖人能夠親政之前不能讓任何一家獨大,他不行,宰相也不行,所以分權是必須的。
李顯說道這個地步了,狄仁傑再推辭似乎就不太好,只是李顯當時卻並沒有跟他要答案,他很體貼的來了個三顧茅廬,狄仁傑說的也沒錯,畢竟他曾經效忠大唐,又轉投武曌,現在再啟用他必然會各種風言風語傳出,李顯不能杜絕這種事情,卻也要盡最大的可能將這種輿論降到最低。
同時他還派人製造輿論,渲染狄仁傑的各種睿智形象——狄仁傑在百姓之間的評價還不錯,畢竟一個公正廉明的官員還是很難得的,而狄仁傑的聲望在士子之間也不算很差,他本人持身甚正,除了曾侍偽朝這一點之外就沒什麼大的污點了。
狄仁傑自然明白李顯的良苦用心,他本人倒是看開了,只是跟李顯說道:“殿下就不要著眼這些小事了,狄某既然做出了如此選擇,難道還會想不到有何後果嗎?”
李顯看著狄仁傑根本不在意的樣子不由得十分佩服,他跟狄仁傑接觸的並不太多,但是到了今天才深刻的領悟到,跟外表的溫和不同,狄仁傑的內心是十分剛強的。
既然狄仁傑都不在意了,李顯也就不折騰了,他轉而問道:“狄相可知張仁願此人如何?”
狄仁傑知道李顯的用意立刻說道:“張將軍是個實在人。”
實在人,李顯琢磨著這個評價,也就是說張仁願和狄仁傑不同,他是徹徹底底女皇的人?李顯思索了一下還是派人跟張仁願接觸了一下,派去的人是李賢,李顯覺得張仁願大概不想見到他或者鄭玘。
也不知道李閒跟張仁願說了什麼,他還真的乖乖的回來了,而李閒……李顯也跟武曌通了氣,武曌如今雖然當了太皇太后卻也不是什麼都不管,李顯也不可能軟禁她,只不過什麼權柄都沒了,朝上也沒什麼她的人,她能做的也就是偶爾出言指點一下李重義。
李顯樂得讓李重義去接觸武曌,別的不說,武曌身上的智慧不服不行,而且她有她看問題的方法,李重義跟李顯和鄭玘相處久了說話做事都有他們兩個人的影子,李顯卻還想讓他看問題更加全面一點。
畢竟無論是他還是鄭玘都沒有站在君的立場上看帶過這個國家,這也是李顯從來不想當皇帝的原因,他覺得自己的立場一致沒有辦法達到為君該有的高度。
武曌退位當太皇太后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首先她把嶺南那邊給坑了,六詔王本來還想趁著這次壯大自己的實力呢,要不然之前他們為什麼會主動要求幫助李顯?還不是想要趁機渾水摸魚?
結果魚還沒摸到反而惹了一身腥,到最後還是要向大唐俯首稱臣——不低頭不行啊,如果是他們兩家經過了慘烈廝殺最終有人贏了,然後他們自然可以趁機脫離大唐,現在雖然看上去是他們自治大唐也給了他們很寬容的政策,並沒有什麼大問題,但是誰甘心當別人的附屬呢?
如今人家兩家整合了,雖然看上去是百廢俱興,可是卻也相應的砍掉了很多之前不好下手“尾巴”。
好在李顯也知道六詔的想法,表面上為了表達對他們的感謝之類之類的,賜給了他們很多金銀珠寶,也算是安撫了六詔王。
然後就是突厥,突厥這個民族……真的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那種,他們的人數其實不比漢族少,只不過是因為部落太多,部落與部落之間經常打仗,而他們又沒有出現一個能夠像是祖龍那樣一統天下的人物,所以十分分散。
之前突厥已經蠢蠢欲動了,只不過大食比他們快了一步,而李顯這邊用雷霆手段迅速鎮住了大食之後,突厥也就繼續觀望了,李顯明知道突厥那邊有異心,卻還是不得不耐下心來跟他們虛與委蛇,以拉攏安撫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