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130頁

    “倒是聰明!”肖瀟想這人既然不願從仕,如此極端的做法除了為自己立威揚名之外又能很好的保全自己,心裡不禁讚嘆萬分。他好奇地詢問鄭白此人姓名,在鄭白奇怪他如此無知的同時,肖瀟也知道了那三道題目。

    “你說什麼?”肖瀟驚呆了,“這就是他出的三道難題?”

    鄭白心有戚戚地點點頭:“至今也沒有一人能夠解出其中一道,真是不負他怪才知之名啊!”

    肖瀟卻是心跳得飛快,感覺太陽穴都似乎在突突地跳。無關其它,只是因為這三道難題對於他來說真是易如反掌,頂多需要半個月——不對,是一周的時間。此時上課的鐘聲響起,鄭白跟肖瀟打了招呼便去廣業堂上課了,而肖瀟卻是難以壓抑自己激動的心情,在博士廳咬了好久的指甲才勉強控制住想要狂笑的心情。想到越早將此人請到他肩膀上的東西就越安全,肖瀟連忙出門往柱子那邊趕去,想拜託他幫忙將記憶中的吉他給造出來。

    沒錯,這位怪才的第一個難題便是帶一個他認不出來的樂器給他,而且還要給他演奏證明自己不是隨便弄個東西糊弄。肖瀟當時第一個腦子裡的想法便是小提琴,因為現代的小提琴根據記載最早是在十六世紀左右出現的,這個世界、這個時代肯定沒有。可是作為一個連摸都沒摸過小提琴的人實在不知道小提琴怎麼做或者怎麼演奏,所以他只能熄了這個心思,打算將大學在社團接觸過的吉他作為目標。  

    當初只是為了滿足從小到大沒有特長的遺憾,誰知道竟然會在這裡用到了!肖瀟心裡很是感慨,然後將車上畫好的吉他設計圖遞給柱子。柱子對著圖紙看了許久,然後不好意思地說道:“這是個啥?”

    “這是個樂器!”肖瀟撇撇嘴,顯然對於柱子變相說自己畫的不夠生動形象十分不滿。隨後他指著圖紙上葫蘆形狀的幾個部分:“我叫它吉他,你需要幫我把這幾部分用木頭做出來,木頭最好是用雲杉木……”

    吉他是又譯為結他或六弦琴。是一種彈撥樂器,通常有六條弦,形狀與提琴相似。吉他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兩三千年前古埃及的耐法爾、古巴比倫和古波斯的各種古彈撥樂器。考古學家找到的最古老的類似現代吉他的樂器,是公元前1400年前生活在小亞細亞和敘利亞北部的古西臺人城門遺址上的“西臺吉他”。8字型內彎的琴體決定了吉他屬樂器特有的聲音共鳴和樂器特點,這也成為吉他與其它彈撥樂器的最顯著特點。

    文藝復興時期是吉他的鼎盛時期。十六世紀四對復弦的吉他和它的近親——用手指彈奏的比維拉琴,在演奏與創作方面都達到了很高的水準。吉他和比維拉琴不僅深受民眾喜愛,而且還常常成為宮廷樂器。當時的吉他、比維拉大師有米蘭、納樂瓦埃斯、穆達拉,以及十七世紀時五組復弦的巴洛克吉他時代大師桑斯、科爾貝塔、維賽等。他們的許多作品現在仍是現代古典吉他曲目中的不朽財富。當時吉他、比維拉琴等樂器所使用的記譜方法還不是現在的五線譜,而是用橫線來代表各弦,用數字或字母表示音位和指法,與現在民謠吉他中使用的六線譜類似的圖示記譜法。  

    當時著名的魯特琴大道蘭和魏斯等人的作品經後人改編,在今天的古典吉他曲目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偉大的巴洛克音樂集大成者巴赫所創作的不朽作品如大提琴、小提琴組曲、奏鳴曲的吉他改編曲,在古典吉他曲具有不朽的價值。十八世紀後期魯特琴和比維拉琴逐漸退出了歷史舞台,五對復弦和其後出現的六對復弦吉他也漸漸完成了它們的歷史使命。1800年前後,全新的六根單弦的吉他以其清晰的和聲及調弦方便等優點很快得到了幾乎全歐洲的青睞,古典吉他的黃金時代終於到來。

    肖瀟想做的便是古典吉他。古典吉他是吉他家族中藝術性最高,適應面最廣,最有深度,最受藝術界肯定的一類,被稱為“世界三大經典樂器”,與鋼琴,小提琴並駕齊驅。但是這並不是肖瀟選擇它的原因,肖瀟是在考慮了三種吉他製作的難易程度之後做的決定。

    做吉他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選材、拼接、厚度和剛性等等都會影響一把吉他的好壞。一般認為,在琴弦響起、面板振動之後,聲音從背部和側面反彈,最終從音孔中傳出被人們聽到,這便是吉他發聲的過程。因此一把吉他需要以下幾個部分:琴頭、弦鈕、弦枕、品絲、琴額、指板、音孔、面板、琴碼。

    吉他中需要用到木料的主要有面板,背側板,琴頸和指板四部分。首先從選材出發,因為吉他這種樂器的特點決定了製作吉他的材料對於成品吉他的音色音質的影響是很大的,所以一個好的面板材料應該是木紋緊密、均勻、豎直、沒有熊抓紋之類的紋理瑕疵的,簡單地說就是看上去木紋排列的十分整齊緊密,甚至讓人看上去能有一種不像是自然生長的感覺。同時面板的硬度問題涉及到了很多和聲木相關的專業知識,木板在一定程度上越硬對於聲音的響應也就越好,所以吉他的面板應該是選用雪松、雲杉之類的硬木。除了選材的要求之外木板的正切度也應該儘可能的接近90度,一般來說正切度的誤差應該在3度之內。這樣的木板不易變形,對聲音的傳導也比較有利。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130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