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頁
蓁蓁語塞,好些不會哎…
可面前人還一瞬不瞬的望著她,在等一個答案,蓁蓁只能點點頭,「那…到時候臣妾給您寫信?」
康熙滿意了,叮囑道:「多寫些,越詳盡越好。」
蓁蓁一下就想起康熙之前埋怨胤礽不回信的事,看來她得向胤礽請教一下,怎麼做到每天都能把平凡小事寫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作者有話說:
非常感謝大家對我的支持,唯有加更回報~
第55章
因為去一趟盛京,來回就得花上一月多的時間,再加上今年還開了恩科,皇帝得在四月的時候回京主持這事,時間上很是緊湊。
所以康熙提早舉行了耕籍禮,一結束便帶上太子胤礽、皇長子胤禔,並宗室王公、文武百官、侍衛等,離開京城往山海關的方向行進。
出發不久,經過三河、薊州、玉田等縣,便到了孝陵。
孝陵乃先帝陵寢,康熙自然是要隆重祭祀的,更在此停留了兩天一夜,彷佛要這些年的所作所為都向皇考一一匯報。
告別孝陵,再往前走,就是灤州,康熙帶著一眾臣子去夷齊廟行禮,讓大學士明珠向百官、侍衛們講述夷齊的故事。
夷齊廟是伯夷和叔齊的廟,他們原是商末時期一小國的兩位王子,生性寬厚仁和,互相謙讓不肯當國君,一起出逃國外。後來因為不滿周武王姬發以臣子身份討伐君主,周朝建立後,他們發誓不吃周朝糧食,活活被餓死。
這對兄弟寬厚謙讓、不食周粟以身殉道的行為,和儒家思想不謀而合,更是得到了孔子的推崇,稱為「聖人」,其弟子編撰的《論語》中也曾多次提及、誇讚他們。之後孟子、管子、屈原、司馬遷當也對其多有褒獎稱讚。
這對兄弟,有人說賢,也有人說愚,譬如東方朔。
康熙亦覺得這兩人愚笨,若真是心生不滿,何不回到故國,繼承王位、厲兵秣馬,討伐那周朝、糾正不仁之舉?
但這對兄弟已經被儒家聖賢無限的推崇拔高,將他們塑造成了忠孝道德觀的典範,用來教化臣民、鞏固社會治安,效果極好。不然怎會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
康熙雖然不喜歡,但對他有用的東西,他還是會利用的。
如今三藩作亂剛被平定,台灣正膠著,蒙古邊境又是蠢蠢欲動,不宜再生戰事。
康熙便希望他去夷齊廟拜謁的行為,能傳入民間,讓百姓、臣子都向夷齊學習寬仁謙讓的做法,減少動亂,穩定社會秩序。
離開灤州不久,就出了山海關。
雖說已經立春了,可越往北邊走,天氣越冷,隨行的人也在不斷往身上加衣服,倒是比在京城時穿得更厚,即便如此還是有人被凍傷,手上腳上、耳朵上甚至臉上都有凍瘡,又痛又癢。
更難受的是,晚上還時不時有野豬、野熊等下山騷擾,有好些個士兵都被撞傷、啃傷,之後的晚上巡邏時更加謹慎小心。
到了白天,隊伍的行進速度越發快了,眾人都盼著早些到盛京,早些完成祭祀,便能早些回京。
離開了北京城,才曉得那地的風水有多養人。
*
在眾人的盼望中,於半月後他們終於趕到了盛京。
盛京是有皇宮的,康熙便帶著眾人住進了宮中,休整一晚後,前往福陵祭祀太組皇帝,翌日則去昭陵祭祀太宗皇帝。
歇息兩日,再去祭永陵。永陵是祖陵,埋葬著愛新覺羅氏的先祖。康熙覺得三藩平定是入關後的第一大事,不能不告知祖宗,故特意來此祭祀。
陵寢祭祀完畢,康熙帶著眾人巡視烏喇地方,一邊圍獵一邊著人記錄沿途的地形地貌。直到松花江岸,眺望東南方向,長白山脈連綿不絕,峰頂積雪皚皚,巋然而浩大。又因其是龍興之地,故康熙率群臣向其行三跪九叩之禮。
第二天,康熙以祭陵為由,在山海關外實行大赦,除「十惡」大罪外,其餘罪行減一等,輕罪者送往四川,開墾荒地,收成歸其所有,且免稅十年。
若願意在四川成家落戶者,認真耕作十年,賜所墾田地為其永業。
被赦免的人無不欣喜,雖然要離開世代生活的地方,可出去了就能有地啊,有地啊!有了地日子就能越過越好,誰能不想有地呢。
胤禔知曉後,興奮不能自已。
他和太子一起提的建議,皇阿瑪率先採納自己的法子,那是不是說明自己的主意更好?高興得在冰面上來了個十連翻。
此地寒冷,江面的冰層至今不曾消融,胤禔的動作這般大,冰面上一點裂痕都沒。
「大阿哥的動作可真是俊。」明珠讚嘆道。
他的目光落到厚厚的冰面上,搖頭嘆息,「素聞松花江有『三花五羅』,其肉鮮嫩,滋味甚美,毫無腥味。更有鱘鰉魚,食之能延年益壽。好不容易來此一趟,卻不能一嘗,真乃人生憾事。」
他是入關後出生的,生長於京城,還不曾來過盛京。
胤礽就站在他前邊,聽到這番話,心下好奇,「明大人,這魚當真如此鮮美、沒一點腥味?」
鈕額娘懷孕後,聞不得腥味,已經許久沒吃魚了,偏她往日又是愛吃魚的,如今備受煎熬,若這魚真沒一絲腥味,倒是可以鑿穿冰層,多多撈一些起來,送回京城供她解饞。
明珠抱拳回道:「不敢欺瞞殿下,臣也不曾嘗過,只是在一些遊記雜談上看過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