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頁
但是現在可是現實啊!在登基第三年就出現旱災也太突然了些,正常的人登基三年哪裡能存下來多少糧食和錢財?
不知道這次如果真的發生災害,會持續多久。比較輕的兩三四個月還好,嚴重的三年大旱都有……安臨不禁在心裡計算起宣國現在各地儲備的糧食和國庫,能夠撐多久。
作者有話說:
第139章
邑台郡、鶴縣。嵐台三地中, 有農人望著萬里無雲的天空,眼中暗含憂愁與擔憂,“這天喲, 也該下雨了。”
任何一個地方降雨不對,絕對是當地的農人最先察覺,只不過他們即便察覺了也做不了什麼, 只能祈禱接下來的日子裡儘快下雨,免得旱災來臨。
而瓊安,日頭西移,本來都已經到了各部門下值回家吃飯的時間,卻因為皇帝的一個召見,六部尚書以及戶部侍郎都重新整理了官服, 匆匆入宮覲見。
安臨在議事房見到了幾個重臣,直接就先問了幾位尚書, “諸部門可有察覺到邑台郡與相鄰兩縣四月得雨尺寸的異常?”
宣國對災害的管理, 涉及到的並不單單只是一個部門的監管不力,而且大大小小的相關部門都包含在裡面,下面各縣呈交上來的跟各縣情況有關的奏摺,並不單單只是呈到她這裡, 在戶部也會有存檔, 所以戶部理應也該察覺到這情況才對。
其他尚書都是一臉‘邑台郡得雨尺寸有什麼異常’的疑惑表現,戶部尚書回想了一下, 連忙說, “回陛下,今日戶部整理確有發現得雨尺寸的異常, 不過四月上寸余, 四月中膚寸, 其中差距較小,還不能確定是雨訊延誤還是旱災將至,故臣未曾上稟陛下,往年如此偏差也是有的,還需四月末雨訊送到才能確定。”
已經用模擬器看過那幾個地方的安臨當然知道他們還未送到的四月末雨訊如何,看樣子並無降過雨的痕跡,得雨尺寸應該也不及膚寸。
在這一件事上倒是沒有人出大錯,只是路途上送信慢有信息差的問題,所以安臨也沒有責怪戶部尚書上報不及,只是手按在得雨尺寸表上,“邑台郡及左右二縣四月末得雨不及中上,恐有旱災,今日回去後,六部皆應做好抗災準備,準備好其餘各縣可以調配的糧食。”
有諦聽這個神出鬼沒的組織在,其餘大臣也沒有疑惑安臨為什麼還沒等奏摺送到就知道那些地方得雨如何,紛紛應下。
紀尚書則是在憂慮有可能到來的旱災之際,想到了別的東西,神色擔憂,“陛下登基第三年就出現旱災,若是有不臣之徒,恐怕會借題發揮,應做好防備才是。”
安臨聽老肩巨滑表面岳丈的話,覺得也不無道理,就說,“此時由禮部預備便是。”
“臣遵旨。”
之後,安臨與一眾重臣在議事房商議了很久,從日頭西移商議到夜幕沉沉。
荒政和救災都是個涉及極廣的大工程,從報荒到檢覆、糧食問題和倉儲,安緝流民和衛生防疫、社會救濟和具體災害具體分析*,這些都是差不多要所有部門都行動起來出力的,安臨決不允許在這種時候有哪個部門拖後腿。
好在在場的重臣都是比較靠譜的,一夜商議後安臨已經對國庫可以支撐多久的災害有了數,就是老臣年紀大了精神不濟,屬於不可抗力,才商議到半夜就撐不住了,不然安臨可以直接在今天就把前期的預防災害都給安排完然後落實下去。
因此在送走老臣們後,安臨回到書房想了想,抽出紙擬了一則召令。
召還在照州的楊盛楊愛卿回瓊安述職。
楊盛在照州的這麼段時間,照州的問題解決了有一半左右,現在照州可以說勢若水火。因為並不是所有士族都有那些重要的傳承,跟崔家一樣重視學說傳承,或者說有這些傳承的一般也就是那種大士族,而其餘的中士族和小士族,則一般只是一朝考上功名後跨越了階級,然後慢慢衍生成出士族,頂多就是家族子弟都有讀書,但是傳承什麼的就沒有了。
因此大士族會為傳承學說的餅放棄一些利益,但是中小士族卻完全不願意。
而且大士族嘴上雖然也應得好好的,但實際上是不可能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的,現在這個收到一半土地所有權的局面可以說是楊盛個人所能達到的最好的局面了,剩下的一半就不是從照州內部可以解決的了,而要藉助一些外部的力量。
所以這時候召回楊盛時機也算不錯,把這麼大個人才繼續放照州哪兒也是浪費。
寫完這封召令後時間也已經不早了,安臨回寢宮休息,沒過一會兒,皇后號也回來了。
自從上次打完段萬水武力值提升到91之後,普通的練武已經很難讓皇后號的武力值有所提升了,就算是與王修文、祁冬寒、白逐風這些90以上武力值的人交手,也沒有太大的作用,所以安臨轉而去提升其他維度去了,連宮外的諦聽所也去得少了,索性諦聽里也有還算靠譜盡心的人,皇后就直接選靨芙蓉和白逐風分別當了她這個指揮使的副手,靨芙蓉進步地很快,學習能力也不錯,所以現在是紅諦聽的副指揮使,化名‘睚眥’的白逐風也是白諦聽副指揮使。
安臨的兩個身體,皇帝皇后依然排排躺睡覺,不過大概是因為今天這個災害的消息太過重要,之前凝神討論了那麼久,安臨躺下來之後心裡依舊想的是邑台郡鶴縣與嵐台的降雨問題——還是兩個意識一起想,此時放鬆了身體控制後,皇帝皇后面上的表情幾乎是一模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