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頁
縱觀歷史,歷朝歷代的大多數公主們出嫁, 都有政治考量, 或是為了彰顯皇上對某家的聖寵,或是為了牽制與拉攏哪個大勢力,被送去與異族和親的也不在少數。
就連先帝時期,也曾有過好幾位公主先後被嫁到異族, 年紀輕輕就英年早逝。
正寧帝初登基的那幾年, 縱然大安的國力還不夠強大,何殊也不曾想過要用姐姐們換取邊境的和平。
為此她要求正寧帝態度強硬的增加對邊境駐軍的投入, 嚴辭拒絕那些大臣想要送公主或宗室女去和親的提議。
皇上堅定的主戰態度,以及大力提拔重用一批既有有作戰能力,也有實戰經驗,或是與異族是老對手, 對其比較了解的將軍,成功令軍中上下風氣大變。
士氣大振的大安軍隊在對異族的作戰中, 陸續取得幾場大勝後, 才算是徹底堵住那些大臣的嘴。
讓他們不再總惦記著要送公主等身份尊貴的女子去和親, 維持邊境和平的盤算。
這也是何殊對朝堂上的某些大臣深惡痛絕的原因,一邊打壓女子,看不上女子,一邊又總想利用女子,那嘴臉實在可憎。
皇后當然早就看明白何殊的心意,這也是她再怎麼惦記,卻沒有勉強三公主,直接為其選定駙馬的原因。
“本宮知道,本宮也沒有想要干涉,或是要求她一定要將親事給落實下的打算,就是忍不住想要問問,她這次再離京,下次還不知道要等到什麼時候再回來。”
關鍵是三公主已經年滿二十二周歲,再過幾年,那年齡就更大了。
何殊也知道對方的擔心,可是對於這件事,只能像她說得那樣,順其自然。
“母后先放寬心吧,三皇姐很感激母后的這番心意,對待這次的聚會十分認真,若有緣,自會成事。”
沒能得到理想的答案,皇后也只得意興闌珊的放棄。
讓何殊沒有想到的是,幾日後,她竟收到常明松的調職申請,申請調離刑部的職位,進入督察院,成為三公主這位巡按監察御史的副官。
六品刑部主事的位置絕對是個香餑餑,是旁人處心積慮的想要爭取,都很難有機會爭取到的京官。
若非有何殊這個太子的親自抬舉,在家裡不曾給他提供任何助力的情況下,常明松根本沒有機會升到這個位置上。
誰都知道當京官距離大安的權力核心近,機會更多,能得到上官的欣賞,被提拔重用的機會更多,常明松親身經歷過,應該更知道這個道理。
可他竟然主動選擇放棄當京官的機會,申請進入督察院需要從頭做起不說,還是做個隨巡按監察御史外任,多為七品的隨行監察御史。
而這種事多功勞卻不多的隨行外任副官,實則是督察院中其他低品御史恐避之而不及的苦差事。
當然,對於給三公主當隨行副官一事,還是有不少人抱著積極爭取的態度,畢竟三公主當年在督察院時,做出的一些功績,至今還激勵著許多人。
最重要的是,都知道三公主是極得聖寵的公主,什麼案子、什麼人都敢查,即便上官會占據大半功勞,身為副官,他們能分到的功績也不少。
之前隨三公主一起出京的那些官吏,這次回來後,都能得到不少的實在好處,就是最好的證明。
只是常明松與督察院中的那些低階御史不同,在刑部頗受重用,立功機會更多。
吏部尚書已經知道常明松被上面看中,成為駙馬候選人的事,所以他對這份調職申請不敢擅專,趕緊派人呈到御書房,交由皇上定奪。
看到這份調職申請,何殊也感到有些意外。
在她的印象中,常明松是個表面看著沉默寡言,實則是個有主見的人,即便如此,她也沒有想到對方竟能如此果斷,為了三公主,不惜放棄自己已到手的前程。
要是換作旁人,何殊會懷疑對方是不是以退為進,為討得三公主歡心,為做駙馬,才會做出此舉。
可是何殊知道對方不是這種人,因為在對方身上,她能感覺到身為某些同類特質的熟悉感,。
在她的前世,一般將有那種特質的人稱為‘理工宅’,往往都是對技術有追求,對權利沒野心,有不少還存在社恐的那類人。
常明松的父親也是個技術型人才,在工部的器作坊工作,因在某次試製新火器時,不慎炸膛而亡。
按照何殊在原本的撫恤制度上做出的修訂,像常父這種情況,可以給出一個七品的蔭恩職位。
常明松當時還在上京武院中上學,偏心眼的常家祖父祖母堅持要將這個蔭恩名額,轉給他們的大孫子,為此還逼著要求常明松簽下主動放棄蔭恩的聲明書。
何殊無意間看到的那份聲明書後,從那筆鋒透紙的簽名中,看出常明松的憤怒與不甘。
便派人查明此事,才知道這其中竟然還存在這種內情。
隨即便在相關撫恤制度上又新加一條,這種積功蔭恩只澤及相關官吏的直系親生子女。
若無親生子女,或是親生子女自願放棄者,則取消名額,並對已發放的蔭恩名額進行徹查。
這般一查,常家的蔭恩名額沒有落在二房留下的親兒子身上,被常家老人奪給長房長孫的事,也就曝了出來。
沒了父親留下的蔭恩名額,只得又去武院繼續學業的常明松在時隔三年後,才得到屬於自己的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