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頁
雖說來到學堂的人大部分都是一心求學的,可也少不了有個別奇葩,自居人上人,看不起其他民族。
民族打亂,人□□混,各民族間極易發生摩擦衝突,所以在這一項學堂規章提出之時,鮑承先便第一個提出了反對意見。
他在軍中見多了將士間的欺凌,這些學生們是未來國家的有生力量,若是在學堂中出了什麼閃失,實在是得不償失。
平安不接受他的反對意見,只是叫他等著往下看,說若真發生了再補救也不遲。
一來入學年齡降低到了八歲,都是小孩子,民族融合觀念從娃娃抓起,小孩子們很容易的就能打成一片。
二來即便是有些十幾歲衝動自大的少年郎,在平安的威脅下,也根本無人敢造次。
八阿哥原話:「打架鬥毆的發配旁邊練武場,不必備戰科舉,直接備戰武舉,武舉兩年一開,還少你們一年辛苦。」
三年來聚眾打架只發生過一回,還是平安特意安排人演的。
沒有任何懲罰,也沒有去除學籍,整座學城裡人人都知道,那八個倒霉蛋四個家中在八旗居高位,兩個是蒙古親王的王子,兩個是朝中漢臣之子。
即便是這樣的身份也沒有任何特殊待遇,打架當天就被打包行李丟去了隔壁練武場,一個時辰也沒有多留。
幾人練武比試第一天的哀嚎聲傳了很遠很遠,隔著兩堵牆和一大片茂密樹林都聽得清清楚楚。
自那以後,學堂里一片友愛和諧,兩人走路相撞都要比著作揖道歉,此屆學生才名尚不曾遠揚,已經憑藉著禮貌聲動關外。
·
學堂是統一制式的三層樓,一層一個年級,傳統學堂和理工學堂各三座,加語言學堂商科學堂各一座,再留一座備用,所以先建了九座。
此外還給傳統學堂的學生們種了一片松柏林清晨讀書,給理工學堂的學生們配備了實驗操作場地,休閒娛樂場所目前只有一所棋社一間茶樓。
學生住宿的廬舍一大片,滿蒙漢口味不同的食堂三座,還有收費的浣衣房,免費的澡堂浴池,書店和賣筆墨紙硯的店鋪……
平安當年還沒這麼富有,建學城的錢從國庫借了一部分高利貸,戶部承政比他還奸商,獅子大開口,九出十三入,貴得他肉和心一起疼。
「學城」初設時只是幾座聚合在一起的建築,後來隨著學生們增多,生活需求的增加,陸陸續續各種各樣的鋪子也開到了學堂周圍,這裡儼然已經是一座微型城市了。
「學城」與「學成」同音,寓意極好,不知是誰先想出的這個名字,立刻便在學生們中間沿用了起來。
此番開科,消息第一個傳到了學城,由各學堂三年級的先生們親手在班級門口張貼上這張大字布告。
神童在什麼年代都有,他們並未嚴格限制考生應考的年齡年級,但學有餘力者考核通過後可以隨時跳級,所以布告只需要在三年級的各班張貼即可。
這個布告名義上是自願應考,由各班的先生們統計人數,實際上根本沒給學生們選擇的餘地,所有三年級的學生都必須下場。
未應考前,學生們前兩年級的課程須在五年內學完,若是應考不中,還可以再繼續努力三年。
這樣一來,前前後後便是九年,平安算計這些時間時還在想,還挺巧,竟然和後世的九年義務教育合上了。
等這次考試結束後,平安打算跟他爹再爭取一下,換成三年一大考,其餘年份小考,共是四次機會。
若還是屢試不中,學堂里也便不再養這些閒人了,現在每名學生只是象徵性的交些學費和柴火費,一年半兩銀子,唯有吃飯自付,連住宿都不花錢。
維持運轉到處都要錢,學堂日日花錢如流水,養這麼一座學城花銷極大,雖然能收些攤位費和商稅,也只是杯水車薪,平安現在才知道,供人讀書原來這麼費錢。
范文程上疏奏請皇太極開科舉,奏摺上平安不許他添上自己的名字,但也給他爹去信了,不過是去哭窮要錢的。
保守估計,應考學生應當能有一千多名,清理場地、印卷子、做統一服裝等,又是好大一筆開銷。
平安現在的資金都在各處產業之間流轉,一時間要拿出這樣一筆急用錢還真的有些費勁,戶部太黑,還是從他爹那裡先賒一筆。
范文程的奏摺先發,為了節省人力,平安的借錢信和海蘭珠給皇太極的回信一同發出。
信函字跡工工整整,平安抓著頭髮苦苦斟酌了半宿,足足寫了三頁紙,最後換來薄薄一個信封。
拈在手上平安都覺得是不是他爹事忙,忘了給他裝回信,不然這信封這麼輕,怎麼看也不像裝了三頁紙的樣子。
輕輕撕開臘油封,平安這一口氣不知該松還是不該松,他爹忘倒是沒忘,只不過信封裡面竟然只有一張紙。
皇太極的回信寥寥一句話:錢去管你額吉要,鑰匙在她手上。
兩人的信是一同發的,回信也是一同收到的,自己的回信上只有寥寥一句話,那額吉呢?
平安抬頭去看他額吉手上的信封。
海蘭珠把厚厚一疊信紙捏在指間,以為他好奇信上寫了什麼,有些猶豫,不知要不要遞給平安也看看,手保持著一個半伸不伸的動作僵在半空。
平安的個子雖然已經長起來了,人更是聰明,但到底是個孩子,還是個書讀得十分好,漢學尤其厲害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