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7頁
器械護士遞上電刀。
吱吱吱,繼續切,鋒利的刀尖將骨頭周圍的小肌肉韌帶切斷,暴露出椎骨的橫突。
解剖課本裡頭的圖可以把骨頭畫得乾乾淨淨,在手術裡頭是不可能見到乾淨的骨頭的,人體的骨頭本身更像是生鏽的鐵塊兒四面八方全被七七八八的東西所包裹,絕對帶血帶肉。想剔除到潔淨利落,除非放到解剖室做標本時上化學藥劑。
醫生為了分辨出血肉模糊裡頭的骨頭細節,只能是靠經驗以及一雙超級好的眼神了。再次確定是這塊要處理的骨頭沒做,電刀換成骨膜剝離器,繼續清理掉橫突周圍的軟組織。
橫突連接著肋骨關節和肋骨。如果要把整塊病椎拿走,毫無疑問,需要先斷掉連接的肋骨,斷掉的肋骨殘端修平避免留著刺破胸膜。
斷橫突用咬骨鉗,斷肋骨用肋骨剪。全部是像修理機器的老虎鉗之類的硬工具上馬。
第1935章 精準監測
莫怪說骨科是壯漢壯女聚集地,這些活兒全部需要滿格旳力氣。
平常見常前輩風流倜儻的樣子和劉醫生斯斯文文的模樣,誰能想到他們在骨科手術里啪一下斷骨頭,好比吃了菠菜的大力水手。
說到心外手術若不是胸腔鏡發展起來,傳統手術同樣需要斷骨頭的。為此謝婉瑩望著那個肋骨剪有點兒心思思想試下手。初次上台老師是不可能給她這個機會的,只能是今天先現場觀摩前輩們如何運用工具傳達力量快速達成目標,回去自己再研究下保准下次自己有機會上時不失手。
清理完病變胸椎周圍連接的組織,接下來是要把整塊病變胸椎取出人體,這是整個手術中很關鍵的第一個步驟了。在外人的想像里胸椎周圍連接的東西除掉了,自然而然這塊東西可以拔出來了,何需其它。
這是不清楚人體解剖的錯想。
胸椎中間是有椎孔的,椎孔貫連成椎管,椎管里行走的是支配軀幹和四肢的中樞神經系統:脊髓。
脊髓對人體有多重要不言而喻。可以說,若沒有脊髓,大腦發出給身體的信號執行效果為零,信號傳達不出去。
想要把椎骨和脊髓分離不傷己脊髓,除了把椎骨切成兩半從脊髓上剖開,別無它法。椎孔和脊髓靠的緊密的,尤其是這是塊病椎,腫瘤在椎骨和脊髓中間建立了聯繫,這一切,非常容易誤傷脊髓。如何確保切骨不誤傷中樞神經?眼睛無法看清,只能是靠火警那樣的監測手段了。一有傷及的跡象立馬報警,醫生停止操作避開警報區。在脊柱外科中,這樣類似的火警監測叫做神經電生理檢測。常用的有三種:監測上行感覺神經傳導的SEP,俗稱體感誘發電位;監測下行運動神經傳導的MEP為運動誘發電位;監測支配肌肉活動的神經EMG肌電圖。
三個監測項目各有千秋有長處有短處,有條件當然是一齊上揚長避短形成優勢互補,醫生掌握越多數據越可以全面貫徹術中監測,讓自己的手術活動精準到避免誤傷。
監測全上了,主刀忙於切割是沒空第一時間看監測屏幕的,助手要負責這個及時提醒主刀。現場劉醫生快速給學生講講如何觀察數據,好儘快上手幫忙看。
「簡單來說,這些監測和其它監測項目大同小異,粗看的判斷可以看波形。波形大幅度變動異化肯定表示情況是有異常的。」劉醫生說。
人類發明波形圖意義在這了,起伏的曲線能讓人眼最直觀地快速判斷出數據的異常變化,而不需要人的眼睛一個個去仔細辨別數字的改變。
唯一缺點是波形圖一般只能代表一種數據變化,如果遇到複雜的情況需要結合其它數據進行綜合判斷,人腦估算必不可少。因此盯儀器的醫生時時刻刻大腦是要運轉的,沒有其他人所想的輕鬆。這一點最常表現在了麻醉醫生的抱怨。
第1936章 太反常
外科醫生嫌棄麻醉醫生坐在板凳上看儀器看手術不用動作。實際上麻醉醫生在手術期間腦子需要轉個沒完沒了整理數據,壓根兒不比干體力活輕鬆,要做個手術守護神不容易旳。
麻醉醫生光盯著麻醉機和心電監護儀尿量等等參數足夠累了,像這種專科儀器的數據不盯了也盯不來,需要靠外科醫生自己來。為此在劉醫生介紹的時候,張庭海和手術室護士肯定早已聽過,均顯出興致缺缺絕對不會接手幫忙。
劉醫生的一個眼神瞟過來,謝婉瑩腦子激靈下懂了,要靠他們自己了。
「三個圖你再看下,有什麼不懂可以現在問。」劉醫生對她說。
其他人如張庭海是把目光投向常家偉。
常家偉是主刀,劉醫生只是助手。劉醫生安排任何人幹活是要經過常家偉同意的。常家偉沒提出反對,算是默許了劉醫生的安排。或許術前常家偉和劉醫生已經做過相關討論,劉醫生現下只是把決定道出來傳達任務給謝同學而已。
可能需要小心的是常家偉今天莫名其妙的反常表現。張庭海思考著,是沒想到手術做到這刻了,這個花花公子爺居然沒有恢復到之前日常的話嘮狀態。若論往常,根本不需要劉醫生來動口,話嘮都是自己把話全說完的。
沒說話的常前輩面色肅然嚴謹。
謝婉瑩不清楚為什麼常前輩從手術開始的興奮變成譚老師杜老師的默語狀態,只能想像大佬均是很有威嚴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