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4頁
當雪夜裡,巡防的士兵們策馬回城,風大雪大,他們騎在馬背上,手執長槍,一身的肅殺之氣,可孩子們除了心生敬畏,竟然沒有一絲的害怕。
這一刻,金戈鐵馬的意志,保家衛國的情懷,深深讓他們動容。
也讓他們燃起一顆愛國報國之心。
邊疆的林將軍甚至於笑談,這群孩子將來會是大燕的棟樑。
老爺子們一個個抿著唇,眼裡滿是欣慰。這群孩子將來會不會成為大燕的棟樑他們並不知道,但他們知道,只要他們愛國,知道戍邊的艱苦,知道只有國家安定,不受外敵的入侵才能繁榮。那麼,他們就眼界就會開闊,知道大燕不是靠一己之力撐起來的,但掌權者不能昏聵,尤其是太子,將來的帝王。
孩子們不過去了一天,回來一個個眼眶都是紅的,太子更是下定決心一定要好好練武,若將來韃靼再敢來犯,他一定親自帶兵殺出去,絕不叫他們在大燕的國土上猖狂。
眼看孩子們都適應得很好,連膽魄和見識都有增長,說話間也不像之前那樣輕浮,而是有了深思和考量,陸雲鴻對此十分滿意。再加上有老人和將士們看著,他們也都放下心來,不再耽擱。
於是他們再次起程,前往敦煌。
第894章 八百餘年啊……
他們是臘月二十二日抵達敦煌的,漫天的風雪將黃沙掩埋,只能看到白茫茫一片,和偶爾蕭條的樹林,稀疏的崖頂黃沙。
狂風大作,風雪迷眼,這不是王秀想要看見的敦煌,卻依舊讓她激動得心頭髮顫。
給他們帶路的,是官府的文書官,姓何。因為年事已高,而且熟知敦煌洞窟的文獻,眾人便稱呼他為何先生。
何先生告訴他們,這些洞窟最初只是隱士僧侶的修行之所,後來附近興建不少寺院,崇佛造像風氣便漸漸擴大了。不過主要的洞窟大多是由佛教僧侶、權貴等資助。還有不少洞窟則由商旅、官員和當地的信徒出資的。在這裡,富商和官員們都以開窟供養為榮。
在這洞窟中長住的,有僧侶,畫師。
僧侶可能還會出去雲遊,但許多畫師,終其一生都會在這洞窟里度過,直到再也提不動筆,眼睛也看不清壁畫了,便會外出謀生,或是尋個安靜的地方養老,但也有許多畫師像是參悟了一樣,選擇出家了。
王秀對畫師的故事很感興趣,問了好幾個,有跟著商隊走的,有瞎了眼再也提不動筆的,還有攢了錢就離開的,還有出家跟著僧侶修行的,亦或者,突然就不知道去哪兒了,據傳是受到神靈的指引,去往凡人所看不到的國度。
王秀正聽得入迷,陸雲鴻上前,輕輕摟著她的肩膀:「別光顧著聽了,咱們進去看看。」
他的手摩擦著她的肩膀,好似在擔心她會冷,但他那微微發顫的手指還是透出了他的緊張。
王秀索性握住他的手,捏了捏後,望著他微不可見地搖了搖頭,示意他別緊張,她沒有忘記自己是誰,也沒有忘記自己來這裡是幹什麼的?
因為她很清楚,這裡並沒有裴善的影子,更加不會有他的過去。
她只是想來這個地方看看,感受一下這裡的環境和藝術傳承的氛圍。
何先生也道:「是啊,進去看看。這些壁畫和佛像和中原有很大不同,因為傳承已久,每一代的畫師和工匠都不一樣,很值得一觀。」
幾人跟隨何先生的步伐,開始進入洞窟遊覽起來。
壁畫很多,各不相同。
一開始他們還以為,只有佛像和飛天神像為主,可後來發現,竟然還有官員,將軍,商人,虔誠的信徒,仕女圖等等,千姿百態,栩栩如生。
其中以佛像為主的,或坐或臥,或靜或動,形態各異,面容慈悲,眼神大多恬靜祥和,讓人看一眼就覺得心裡異常平靜,再無半分浮躁之感。同時因為壁畫年代不同,有些已經開始斑駁脫落,有些則鮮艷明麗,細看時,還能看見衣服的摺痕,手腕上的佛珠,座下的蓮花台等等。
甚至於,還有在原壁畫上,再添一層覆蓋,其原畫早已看不清楚了,只有新鮮的壁畫色彩明艷,佛像、菩薩像、飛天神像等等,又以另外一種姿態神聖地出現在世人眼前。
其中的飛天神像,身姿飄逸,翩若驚鴻,婉若游龍,凌空飛起,瀟灑自在卻又不失莊嚴神聖,已經和中土道教文化徹底融合了。
西域文化由此傳入中原,中原文化又影響著西域,兩者緊密聯合,一步步將敦煌壁畫推至繁榮的最高點。
其實還有許多斑駁的古蹟,已經無法去尋了。就像他們現在看見的這些壁畫,幾百年後是不是早就被覆蓋了,誰又知道呢?
王秀想起,後來的皇權扶持密宗,這個洞窟很快就被遺忘了,直到再次發掘,已經過去八百餘年。
八百餘年啊……
再往前走,他們看見住在這裡的畫師和僧侶。
因為天氣大寒,僧侶們都在打坐拜佛,而畫師們則在靜默冥想。那些洞窟很狹窄,因為對方不想被打擾,在通道里用石塊砌了道牆。
王秀只能遠遠地看著,那些畫師穿著青灰色的長袍,上面多加了一件禦寒的襖子,而襖子上面,落滿了各色顏料。
他們也會好奇地看向她們,只是目光平靜如水。但當看到給他們帶路講解的是何先生,他們眼波會輕微地浮動著,像是秋風吹動的湖面,那一絲絲漣漪,宛如魚兒吐著氣泡,輕微且無聲。<h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