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頁
最新研究表明,藍鯨一天可以吃下16噸磷蝦。
要是這種生物能說話,當它們說「我就吃一口」的時候應該沒什麼人願意請它們吃飯。
世界上一共有15種鬚鯨。
在深受虎鯨其害的時候這些鬚鯨是平等的,但在要跑路躲避危險的時候它們卻是不平等的。
藍鯨、塞鯨、布氏鯨、小布氏鯨、長鬚鯨、小鬚鯨、南極小鬚鯨和角島鯨都擁有著流線型的身材,連一些潛艇都在模仿這種曲線,它們肌肉發達、速度極快、耐力出眾,在面對虎鯨的騷擾時總能通過長距離衝刺掙出一線生機;可同為鬚鯨,北大西洋露脊鯨、北太平洋露脊鯨、南露脊鯨、小露脊鯨、弓頭鯨、灰鯨和大翅鯨就用不了這種策略,只能跟在後面吃尾氣。
人家是流線型,它們是粗壯型。
人家是光速衝刺,它們是開老爺車。
光說座頭鯨吧,逼死逼活也就能游到差不多27公里時,幾乎是藍鯨的二分之一,碰到虎鯨群,它們是逃了也逃不掉,不逃又不行,真是氣死鯨了。
為了應對這些海洋惡棍,慢跑選手們開動腦筋,總結出了一套代代相傳的生存智慧。
如果衝突地點附近有海水較淺的地方或者遍布礁石的地方,它們就會在第一時間帶著幼崽朝這些區域逃亡,淺水區容易擱淺,且不利於虎鯨包圍獵物,礁石區更是危機四伏,組不起來什麼完整的圍殺陣型,成年鯨可以專心致志地防守一個方向,把幼鯨護在背後,讓許多虎鯨團伙不得不放棄追殺。
如果在深海里無處可逃,它們就只好用上自己粗壯的體型來進行防禦了。畢竟體型也是進化的一種方向,犀牛和非洲象要是反擊起來,獅群也要暫避鋒芒。
而這也是眼前的座頭鯨群正在幹的事。
九頭成年鯨為了孩子完全豁出去了,它們排成一排,把幼鯨擋住,一邊大聲鳴叫,一邊用力拍打著胸鰭。
座頭鯨又被稱為大翅鯨、大翼鯨。
它們之所以得到這兩個生動形象的名字是因為它們擁有比其他任何鯨類都更大的胸鰭,這對鰭肢幾乎能達到整個體長的三分之一,再加上游速緩慢,每頭大翅鯨胸鰭邊緣都寄生著大量藤壺,藤壺邊緣鋒利,無形之中為胸鰭增加了破壞力,拍打起來聲勢驚人。
海面上一時水花四濺,座頭鯨拼命防守,虎鯨則不斷加速,想找到防守的薄弱點。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戰鬥陷入了僵持。
仗著速度和靈活度差距,虎鯨幾乎不可能被鬚鯨打中,仍然牢牢把控著主動權。
要知道,有史以來被人類目擊到的鬚鯨擊中虎鯨案例一隻手都能數過來。
其中比較出名的是1862年埃施里赫特教授在丹麥皇家學會報告講述的一起遭遇戰,簡單來說,虎鯨追殺弓頭鯨,後者一邊逃跑一邊慌亂地反抗,在混戰中尾巴正中其中一頭虎鯨的頭部,造成了致命傷害。除了這起擊殺,就是二十世紀記錄的兩起南露脊鯨拍打虎鯨腦袋致其休克的事件。
至於座頭鯨……雖然近幾年說座頭鯨是虎鯨天敵的風聲很大,但事實是這些大傢伙只有破壞虎鯨捕獵、驅逐虎鯨群的戰績,從未有過被目擊到的擊殺或擊傷的戰績。
究其原因,還是因為追不上、拉不近、打不著。
好在這一回座頭鯨人數眾多,但它們團結一心時,虎鯨也不是毫無顧忌。
組成防禦陣型的成年鯨僅憑鯨海戰術就能把幼鯨牢牢圍住,當一頭成年鯨被虎鯨晃得失去位置時,很快就會有其他成年鯨補上這個空缺,讓虎鯨前面的努力都付諸東流。
今天恐怕是不能得手了。
野生動物狩獵的本質是用能量獲得來蓋過能量消耗,要是被困在這裡做無用功,不僅會付出大量無意義勞動,還有可能在體力下降後被對方抓住機會,造成傷害。
不值得。
狩獵隊長萊頓發出了警告的信號,維多利亞當機立斷,命令家族成員放棄進攻、另尋他處。
虎鯨一頭接一頭地跟著族長離開,體型最大的萊頓是最後一個遊走的。
當襲擊者遠離後,座頭鯨的叫聲也停止了。
當天晚上虎鯨群吃的是海豚。
大概是和座頭鯨真的有些孽緣,這場狩獵過後一周的某個下午,安瀾喝完奶正在海面上散步消食,遠遠地就又看到了這群老對頭。
因為上次的虎頭蛇尾,大家心裡對另一方的戰鬥力都清清楚楚,這回乾脆井水不犯河水,隔著半公里遠齊頭朝南方行進,誰也不搭理誰。
虎鯨群保持靜默沒什麼奇怪的。
可這個季節是繁殖季節,雄座頭鯨會連續唱6個月的歌,這會兒卻也響動全無。
都說座頭鯨是海洋中的歌唱家,它們不僅熱衷於用歌聲求偶,而且非常與時俱進,每年唱的歌都會有新改編。這些鯨歌曲調複雜,有節拍,有韻律,音階還能跨越七個八度。
最離奇的是不同座頭鯨群還會相互借鑑,當兩個歌手碰到一起時,它們會分辨誰唱的歌更迷人、更時髦,落敗者會放棄「老土的唱腔」,學習「城裡鯨的流行唱法」,並在這些歌曲基礎上加以改編。
如此謙遜,如此勤奮,說是敬業愛崗都不為過了。
只是……
人們把座頭鯨鯨歌說得神乎其神,好不容易碰到合適的季節,卻一首歌也聽不到,反而弄得安瀾悵然若失、情緒低落。<h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