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頁
沒有人去質疑,未央宮為什麼會失火。
更沒有人去質疑,先皇被西涼人害死,西涼和大周的來往卻更緊密。
一朝天子一朝臣。
世態炎涼,莫過於此。
也不是沒有人心裡有想法的,而是先皇已死,說再多亦是無用。
而那些義憤填膺的御史,都被以擾亂國家安危為由死在了正午門外。
若有人留意,就會發現宮中內侍被換了一半。先皇后身邊伺候的人全部死於非命。先皇后娘家魏家,被人彈劾被奪權,下放到各閒散的職位。
一切快得猝不及防,看起來又無比地自然,仿佛預演了百十遍。
至此,先皇一門落幕。
如今的太子,便是當今皇上與皇后的嫡長子。
皇后是薛家的女兒,薛皇后的親哥哥,便是當初極力反對互市的的薛大將軍。
譽王手握兵權,正午門外血腥撲鼻,自然沒有人敢再做無用功。
大周元年,曾經的譽王,如今的新皇,只用了三個月,便安穩地坐上了那個位置。
到如今,整整十五年。
十五年裡,薛家有從龍之功,在譽王登基後那幾年立下汗馬功勞,很快成為朝中除太傅之外最大的勢力。
整個薛家的地位,也水漲船高。
但好景不長,大周八年,薛家被彈劾百條罪狀,百姓在宮門口告御狀,鬧得沸沸揚揚。
皇帝痛心疾首命人徹查屬實,大義滅親,薛家近千口人全部入獄。
薛大將軍軍權被奪,進京述罪。
很快,薛將軍剋扣軍餉,以私,結黨營私,勾結西涼的帖子滿天飛。
皇后在勤政殿外長跪不起,要皇帝徹查真相,還薛家清白,還世人公道。
這世上,哪裡來的絕對公道,不過是天要你死,或者天要你活,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罷了。
皇后卻是不明白這個道理,以死相諫,加速了薛家的滅亡。
皇帝感念夫妻情分,命大。理寺監察薛家一案。
經察屬實。
薛家被抄,所有和薛家有來往之人查了個遍。
薛家旁系發配邊境,三代不准入朝,薛家直系秋後處斬。
皇后在處決後一日,自罰縊於寢宮。
太子十歲,入主東宮。
柔妃上位成為貴妃,其子封平王,賜平王府。
所以,當柔貴妃向皇帝推薦太子妃的人選時,皇帝能答應得這麼痛快。
他靠著薛皇后和薛家,輕而易舉地當上了皇帝,成為一國之主。權利讓人膨脹,他也一樣。
薛家的存在,每時每刻都在告訴他:薛家的功勞和巨大的作用。
對於他來說,這是應該埋到地底下的事。而薛家,恃寵而驕。
薛家,不得不亡。
之後的幾年,朝廷勢力發生改變。
薛家落敗後,由原來太傅和薛將軍一爭高下,變成如今太傅,蕭丞相,殷將軍三分天下。
殷將軍是鐵將,只聽命於皇帝,手握重兵,為人不善言辭,不善交際,不講人情,自然也不會拉幫結派,又有為將之才,被皇帝看中,接手了薛家的重權。
多少人想要拉攏他都無功而返。
人稱鐵面殷閻王。
有他在,邊境安寧,皇帝甚是倚重。
如今三方勢力成熟,各自牽制制約,皇帝也樂見其成,輕易不打破平衡。
第43章 誰是棋子
譽王登基後,對於先皇的事情的處理,大多都囫圇著過去,經不起推敲,但好歹能自圓其說,給了天下一個交代。
百姓們只要能安居樂業沒有戰爭,皇位上坐的是誰他們都無所謂。
至於高居廟堂的臣子們,審時度勢是基本的生存之道。
哪怕疑點重重,但逝者已矣,且即位者只有唯一一位的情況下,保持沉默才是良策。
就算是兄弟相爭,一個已死,再去討伐勝利者,就算贏了,那皇位誰來坐?
當初的譽王就是看準這一點,才如此肆無忌憚。這是他,最大的優勢。
譽王一黨籌謀多年,計劃精密,一路順風順水,除了沒有拿到傳國玉璽。
先皇死時突然,世傳印璽也隨之消失不見。
譽王對外公布是說隨欞一起葬入皇陵,其實是皇帝死前將玉璽交給了影衛。
他們的人一路追,從京城到邊境,暗衛死傷慘重,他們也依然沒有找到。
後來,譽王在玉璽可能流落的地方安排了自己的人,暗中查找,程謙就是其中之一。
皇帝知道程謙的秘密,程謙為了保住自己的女兒和衛家,為皇上找玉璽。
這是一個交易。
所以,程謙可以明目張胆地做生意,這個身份和行事更有利於消息的收集。
還有離人歸,離人歸表面是程謙私下產業,其實是打探消息的地方,像這樣的機構,有些勢力的大臣都有,那是他們消息的來源,以掌握先機,避免被算計,莫名其妙便丟了命。
只是離人歸,比大家想像中的要有實力得多,外人自然不知,否則程謙一死,就會有趨之若鶩的人想霸占離人歸。
在這一點,離人歸隱藏得很好。
程謙的死,因為和皇帝的交易,有它的特殊性,若被有心人察覺,少不得以為程謙查到了什麼,卻沒有交給皇帝。
<h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