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1頁
畢竟當初兩家鬧得確實很不愉快,不說愛立心裡還有沒有芥蒂,就是瑤瑤這邊,都不知道還記不記恨沈姨舉報二叔的事。
覺得這事還是順其自然比較好,也就按下沒提。
愛立道了一聲謝,將香包別在了自己的帆布包上。
臨出門的時候,姜奶奶跑過來叮囑姜瑤道:「就去村里人常去的那個山頭,別往草密的地方去,早點回來。」
「好的,奶奶!」
等出了家門,愛立見地裡頭沒什麼人,有些奇怪道:「今天不割稻子嗎?」
姜瑤答道:「今天不割,沒有稻場曬穀子,等把前幾天的曬乾收起來了,再割剩下的,剩的也不多了,大概割個兩三天就差不多。」
薑蓉蓉也問道:「那你今天要不要去曬穀子?」
姜瑤答道:「不用,這活用不上許多人。我下午要去種蘿蔔,你們要是感興趣,可以一起過來,這活不累人。」
左學武問道:「小姜同志,你們這邊十個工分多少錢?」
「三四毛錢吧?要看年底村裡的情況,去年是三毛五。」
左學武道:「那和我們那邊差不多。」頓了一下又道:「那些知青,辛苦一年,可能還攢不下回家的路費。」
姜瑤道:「攢下來也沒用,村里不一定給他們批假,每年的探親名額,都得排的。知青點的同志們,常為這事鬧矛盾,今年張仲婷回家,還是向圓圓把名額讓給了她的。向圓圓家在雲省,太遠了。」
愛立笑道:「我總覺得,這個名字有一兩分熟悉,好像聽誰說起過。」
薑蓉蓉道:「你們廠是大廠,工人也多,可能有名字相似的。」
愛立想想也是,張仲婷看起來比她小七八歲,兩個人應該沒有什麼交集才對。
越往山腳下走,越發顯得草色枯黃,有深秋的氣息,愛立忽然有感而發道:「這邊的氣候好像比漢城還分明一些,是不是更偏南邊的緣故。」
薑蓉蓉道:「其實我們這邊離皖南比較近,我們村子窮些,房子建的都不是很好,再往前面兩三個村子,就是比較整齊的青磚小瓦馬頭牆,你冬天過去的時候,他們那碧色的水裡映著枯枝.馬頭牆,風一吹,畫面都跟著輕輕晃蕩,特別好看。我小時候,常有很多藝術家去那邊採風,一坐就是一天。」
愛立光聽她描述,都覺得很有畫面感。
薑蓉蓉接著道:「兩邊的吃食也比較相近,皖南那邊愛吃筍子.毛豆腐,我們這邊也是。對了,等你回去的時候,帶點我奶奶做的米酒,給沈姨他們嘗嘗。」
她說到皖南,愛立就想到了被下放到那邊養豬的生父,從謝鏡清給鐸勻寄的信來看,這時候他應該已經到了皖南了。
不由問道:「皖南那邊,農村里生活條件怎麼樣?」
「生活應該還好,雖說山比較多,但都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那邊人都頗有生意頭腦,就是現在,也常有人來搗鼓山貨,再高一兩毛錢賣出去。就是逮到的話,得掛木牌遊街的。不到萬不得已,一般人家不會鋌而走險。」
愛立又問道:「現在村子裡,對黑五類看得重不重啊?批判的時候,會不會比較過激啊?」謝鏡清的腿還沒痊癒,要是還被武鬥的話,怕是難留下命來。
這個問題,讓薑蓉蓉一時語塞,「這我還真不知道,沒聽奶奶說過。」
倒是姜瑤主動接話道:「不嚴重,大家接到通知要開會的時候,就把他們推上台去說幾句,會開完了,大家該做什麼做什麼。這邊比較看重親緣關係,村子裡的人家,認真論起來,都沾親帶故的。」
頓了一下又道:「但也不排除個別村子,有那麼一兩個比較激進的,鬧出來的事,就比較偏激。前頭有個村子裡,一家人都逃到海外去了,留了一個小妾在家,68年鬧得厲害的時候,把人鬧沒了,就拖到河灘邊埋了。她兒子倒是走了,都說以後肯定會回來找他媽媽。」
這也是前幾年,媽媽讓她留在鄉下的原因,怕爸爸的事牽連到她。鄉下這邊,到底都是沾親帶故的,奶奶在村子裡的人緣也好,不會出什麼大的紕漏。
很快就到了山腳下,漸漸遇到了人,大家也就停止了這個話題。
正是七八點的光景,有好些個婦人和半大的孩子,背著竹簍在找野菜.割豬草.撿拾柴火,看到姜瑤都笑呵呵地打招呼,喊她「姜二姐」或者「姜二妹」。顯然,這是順著薑蓉蓉的排序來喊的。
姜瑤也會用方言和她們說兩句話,「小妹,你今天運氣真好,還撿到了鳥蛋咧!」
「是呀,姜二姐,你後來跟著的是大姐她們嗎?我阿媽說,昨天你家大姐回來了。」這是一個扎著十四五歲的小姑娘,看起來和姜瑤很熟的樣子。
姜瑤笑道:「是啊,是大姐,還有她的朋友。」
過一會,又遇到一個打著赤腳,腳上滿是泥巴的男孩,「二姐,你帶她們上山嗎?那你去那棵歪脖子樹下面,給她們嘗嘗那上頭的酸棗。我前兩天去瞧了,好的差不多了。」男孩說著還吞了下口水,像是光說說,都能被那棗子酸到一樣。
姜瑤笑問道:「好,謝謝二蛋,要不要給你帶一點?」
二蛋忙擺手道:「不要,那酸棗越吃越餓,我可不想半夜爬起來灌水填肚子,她們城裡人吃個新鮮。」
姜瑤沒說話,從口袋裡悄悄給拿了一顆糖給二蛋。
Tips: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