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277頁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這部根據電視劇改編的長篇小說是孟凡耀先生在製片的百忙之中精心策劃,並推薦給著名的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

    一部電視劇,一部小說,相得益彰,影響深遠。

    因此,我最後想說的是:如果我的祖爺爺喬致庸地下有知,一定會同意我今天特別想說的一句話:一個人只要做過於國於民有利的事情,是不會被歷史和後人遺忘的。

    喬燕和

    2005年10月中旬

    附錄一 晉中喬家大院

    喬家大院位於晉中地區祁縣東觀鎮喬家堡村,距太原64公里,是山西省集中反映晉中地區民俗事象的博物館,在國內外享有盛名。

    這一博物館,是在原山西省晉中清末民國初年的商業資本家喬致庸「在中堂」舊居院落建起來的,這是一處反映民族風俗的民俗博物館。

    這裡館藏文物甚多,反映了晉中濃郁的鄉土人情、風俗習尚,從人的出生到婚、喪、嫁、娶,生、老、病、死,都在博物館內得到表現。

    喬家大院,占地8724·8平方米,建築面積3870平方米,有院落19進,房屋313間。  

    院落建築構思精巧,平面為「雙喜」字形。宅院古樸、大方,為傳統式中式結構。宅院周圍,高牆圍攏,達十幾米。上有女牆垛口,房頂上,多達140餘個煙囪,形制各異、無一雷同。院內鬥拱飛檐、木磚石雕刻、精美大方,典雅美觀,是高水平的建築藝術作品。

    這一院落,始建於清代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是我國清代民居建築中的一顆明珠。

    博物館內,館藏文物達1110件,僅古字畫一項,就達500件,而且為唐、五代、宋、元、明、清不同風格不同時代的名作,多屬珍品。

    ★★喬家大院訪古

    ◆ 喬家興衰史

    喬家大院是俗稱,它的宅名叫「在中堂」。原來,房主人的名字叫喬致庸,庸是中庸,取其不偏不倚,執兩用中之意,所以定宅名為「在中堂」。

    喬家如何有財力能建這麼大的宅院呢?這要從喬致庸的爺爺喬貴發說起。

    喬貴發從小父母雙亡,家中一貧如洗,不得不寄食在舅舅家中。由於舅母的歧視,喬貴髮長大後回到喬家堡村獨立生活。有一次,村中有人娶親,他前去幫忙,不料遲到一步,便受到管事人的冷言冷語諷刺。喬貴發正值血氣方剛的年紀,哪能受下這口氣,一怒之下便去了口外,在蒙古包頭苦捱了30年。  

    最初,喬貴發這個衣不遮體,食不果腹的光棍漢,在包頭薩拉齊廳老官營村的合成當鋪做店員。店員中有一個山西姓秦的老鄉,兩人一見如故,便結為異姓兄弟。

    十多年後,兩人稍有各蓄。便另起爐灶,自立門戶,喬、秦二人能審時度勢,同心協力,精打細算,苦心經營,從經營豆腐、燒餅以及零星雜貨,進一步兼營打造銀器。由於待人接物好,又善管理,生意日見興隆。

    在這蒸蒸日上的生意面前,喬貴發及其後代格守祖訓,經常警惕奮發,力求持盈保泰,不斷發展。秦家子弟恰恰相反,吃喝嫖賭,生活驕奢淫逸,終於坐吃山空,入不敷出,只好逐次從號內抽出本金。秦家抽出的本金均由喬家補進,秦家抽一股,喬家往裡補一股,最後,兩家合資的生意成了喬家的獨資生意。

    喬家在包頭的買賣越來越發達,財力越來越雄厚,後來,喬家以「復盛公」字號命名的鋪底,便成為包頭市面上的頭號大買賣。由此便產生了「先有復盛公,後有包頭城」的民諺,這句民諺,是往日包頭工商界和居民都知道的一句俗語:當時喬家在包頭的房屋就有一千多間。

    除去票號、錢莊、商號、當鋪、茶莊、糧行等生產號及其所屬房產外,喬家在包頭的還有菜園地280畝,喬家堡村有土地二百多畝。祁縣城內及北京、天津、太原等地也有一些房產。至於家中所藏的金銀玉器、珍寶古玩,更無法估計。有了這麼多的錢,才合喬家的祁縣老家建起了自己的大宅院。  

    1907年,89歲的喬致庸去世,在家停喪八個月。從家中到墳地,沿街沿路,搭了十幾個過街彩棚。棚中有各種紙紮。送喪時,精、細樂戶十幾班,鼓樂震天,儀仗隊綿延數里,馬車近百輛,領喪的已到墳地,掃尾的還在飯桌旁原地沒動。

    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1937年,蘆溝橋的炮聲無情地打破了這個大家族的寧靜生活。1938年9月,因不堪日軍騷擾,「在中堂」合家老小六十餘人,紛紛離去,避難於平、津等處,從此就再沒有回來。

    ◆ 喬氏家族及家規

    喬家從發跡到衰落,一共傳了7世。

    第一代喬貴發為其創業者,始於包頭,生了三個兒子。其中喬全美為第三個兒子,他繼承了喬貴發的基業,創設了包頭的「復盛號」字號,喬全美又生了兩個兒子,二子喬致庸,便是今日喬家大院「在中堂」的主人了。

    喬致庸活了89歲,歷經嘉靖、道光、咸豐、同治、光緒五個朝代,人稱「亮財主」。他青年時秀才,後棄儒經商,講信譽,重實效,用人才,事業大發展。於是他大興土木,光大門庭,廣交官吏,顯赫一時。

    到民國初,「在中堂」由喬致庸之後代喬映霞主持。喬映奎,是「在中堂」的最後一名掌舵人,曾任祁縣東部三十六村聯村協會董事長。

    「在中堂」第七代,不完全統計,有40多人分散於北京、上海、太原、昆明、大同、包頭、徐州等地。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277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