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208頁

    “在興王府時忙著經營商鋪久未讀書,臣對四書五經之義早已生疏,現在再讓臣參加科舉,恐怕連秀才也考不上了。”張信自嘲說道,也只有他敢這樣對皇帝說。

    “朕知道你地辛苦,若不是為了王府,你也不會拒絕上京城參加會試,要不然你也在殿試名單之列。”想起當時越發昌盛的興王府,朱厚也露出溫馨之意,雖然離開王府還沒夠一個月,但朱厚卻感覺似乎已經好久。

    “皇上過譽了,臣自知才疏學淺,如何能與天下英才相爭,能考上三甲貢生臣就心滿意足,讚嘆乃是天之庇護。”張信微笑道出實情。

    “張侍讀不要妄自菲薄,在朕眼中你永遠是天下知識最為淵博之人。”朱厚語氣肯定地說道,朱厚在張信初到興王府之時就開始萌生這樣的想法,經過兩年時間的接觸,朱厚越發認定這個事實,無視張信對許多儒家典籍著作毫不清楚。

    “皇上之譽,讓臣惶恐不安。”張信微微笑道,有明一代能稱得上知識最淵博的人屈指可數,但肯定不會是自己,據張信所知,現在翰林院就有一個,那就是楊廷和之子楊慎。

    “朕以前以為只要熟讀詩書即可解決天下之事,現在終於明白過來,這不過是空想而已。”朱厚嘆氣說道:“當初你對朕說要學以致用的時候,朕還不以為然,現在總算清楚其中的道理了。”  

    也怪不得朱厚這麼感慨,坐上皇帝之位,處理國事的時候,朱厚這才發現,什麼論語、孟子四書五經,根本沒有辦法解決問題,還不如自己在處理王府瑣事學到的經驗有用,加上張信經常傳授的道理,朱厚才可以應付過來。

    “國家大事並非一朝一夕就可通曉自如,皇上還須多向幾位閣臣請教啊。”張信微笑進言道,幾個大學士雖然頑固,但不可否認在處理朝政問題上面,他們的非常經驗豐富,知道應該怎麼把事情最巧妙的解決。

    “朕明白,朕每日都要聽由諸位學士主持的經筵,還有翰林院講官傳授的治國之道。”朱厚微微笑道:“但朕還是覺得他們所言,不如張侍讀在王府時悄悄告訴朕的道理,簡單易懂振聾發聵。”

    第一百一十三章 殿試(一)

    張信理直氣壯的接受朱厚的讚譽,自己向朱厚傳授的道理,可是經過幾百年來後人精心研究才得出的精粹,肯定比前人強,朱厚也是隨意發表一下感嘆,並沒有準備深究什麼,見到張信一臉得意洋洋之色,好笑之餘連忙讓張信退下,自己還要忙著批閱奏摺,也沒有多大時間耽誤了。

    朱厚從來沒有懷疑張信在王府悄悄給自己講解古今有什麼不對的地方,反而覺得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張信身為興王府里的教授,當然要為自己傳道授業解惑,雖然張信所言有些離經判道,但越發讓朱厚認為張信的知識淵博,與眾不同。  

    張信退下之後看看時辰,想到再回翰林院也沒有什麼事情做,乾脆打道回府,回到家中之後第一件事情就是吩咐僕役,準備好一份薄禮,最好是風雅別致的文人用品。

    “子誠,看你喜氣洋洋的模樣,可見心情不錯,這是準備給誰送禮啊。”孫進好奇詢問起來。

    在張信府上住久了,袁方、孫進他們也覺得十分不好意思,有時見張信要到翰林院工作,沒有時間打理府上的事務,乾脆把這方面的瑣事包攬過來,管理錢庫採購之類的事情,這直讓張信嘆息大材小用。

    “內閣大學士梁儲致仕回家,經過廷議,大臣們推薦吏部左侍郎袁宗皋以禮部尚書之職進文淵閣,為內閣大學士參預機務。”張信微笑解釋道:“怎麼說也是同僚,袁先生高升,我怎麼也要表示點心意吧。”

    “如此大事,你怎麼能這樣草率。應該備一份厚禮啊。”內閣對孫進來說實在是太過遙遠,但也知道什麼叫錦上添花。

    “禮輕情意重,以我對袁先生的了解,知道他的性子,如果我真送一份厚禮過去。肯定被拒之門外,還不如送點小物件,略表心意即可。”張信展顏一笑,上前從僕役精心準備的禮物中仔細挑選起來。禮物都是現成的,剛從庫房中拿出來。  

    “既然如此,你覺得這件鎮紙怎麼樣。”孫進也沒有繼續勸說,相處這麼久了張信肯定了解袁宗皋地性格,選什麼樣的禮物張信心中有數,索性幫張信挑選起來,拿起一件玉質的表面雕琢有葫蘆紋飾鎮紙說道。

    張信接過鎮紙,在手中把玩起來。玉質用料不是最高級的,但這葫蘆紋理清晰流暢,可見這雕工不錯,寓意好而且價格不貴。正好給袁宗皋當禮物。

    “子云眼光就是厲害,就這鎮紙了。”張信微笑吩咐道:“來人,拿個禮盒裝起來,然後連同我的名帖一起送到袁侍郎府上。”

    雖然皇帝與內閣都已經明確袁宗皋進升為大學士,但怎麼說還是要經過朝議之後才可以公布天下地。現在袁宗皋還是吏部的侍郎,稱呼可不能越禮。

    “子云,怎麼沒見子直他們。”處理完這事,張信心情舒暢的拉著孫進到客房中品味著清茶來,受文人風氣影響,現在張信沒事也喜歡飲起茶來。

    “朝廷下令,後天殿試,他們也不甘寂寞,出門訪友去了。”談起殿試。孫進臉上露出異樣之色。帶著幾分羨慕、傷感、不憤……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208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