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265頁

    “突火槍,什麼東西?”經過了剛才短短的十幾分鐘地獄般的噩夢,伯顏竟然發現自己對火器的興趣越來越大了。

    “突火槍,是宋庭時一種火器!和火炮差不多。”呂文煥開口解釋道。

    第二百一十一章 改道

    宋理宗開慶元年(公元1259),宋軍發明此種管狀火器。以巨竹筒為槍身,內部裝填火藥與子窠--子彈。點燃引線後,火藥噴發,將“子窠”射出,射程遠達150步(約230米)。這是世界第一種發射子彈的步槍。

    中國的早期火槍,在宋朝時就已經出現了,當時叫做“突火槍”,其基本形狀為:前段是一根粗竹管;中段膨脹的部分是火藥室,外壁上有一點火小孔;後段是手持的木棍。其發射時以木棍拄地,左手扶住鐵管,右手點火,發出一聲巨響,射出石塊或者彈丸,彈丸最大射程可達300米,有效射程達100米。

    中國發明的突火槍是所有現代管狀噴射武器的鼻祖。

    其實大家可能不知道,突火槍的發源地是在古時候的壽春,也就是現在的安徽省壽縣,這是一個文化古城,曾是四朝古都,就是在這裡有人發明了突火槍,愛壽州網有詳細說明突火槍,據《宋史。兵志》載:開慶元年“又造突火槍,以巨竹為筒,內安子窠,如燒放焰絕,然後子窠發出如炮聲,遠聞百五十餘步突火槍以“巨竹為筒”,威力、射程加大,兩且增加了“子窠”。這“子窠”就是最原始的子彈,可在火藥噴發時,將子窠發出,打向目標突火槍的出現無疑是火器發展中的又一重大進步,這種火器中的子窠大約是用瓷片、碎鐵、石子之類組成。是後世各種管狀類火器中彈丸的先河。  

    而如今已經是1278年,突火槍基本普及到了每一支軍隊了。作為曾經的宋庭高級將領,呂文煥當然也了解這玩意。

    而且還不是了解,作為襄陽守將的時候他還親手弄過這玩意,可是當時他得出的結論是毫無實際用處,基本就等於一個雞肋。

    射速慢的出奇不說,那炮管由於是竹子,根本就發不了幾槍就會直接炸裂,弄不好敵方沒幹掉反倒把自己幹掉了。

    “呂將軍。你既然知道這火器,可知如何應對嗎!”作為天之驕子,久經沙場的他面對燧發槍也實在沒什麼辦法,畢竟是超越這個時代的武器。

    而如今他唯一能依靠的就是呂文煥至少人家還懂一點,可結果不得不讓失望了,呂文煥當然不可能了解燧發槍。頂多也只是比他了解的多一線而已,突火槍與燧發槍完全不是一個概念的。

    “大帥!這個末將不知。如果是突火槍還好,我們直接衝鋒過去就行,可是對方的火器明顯比突火槍高,這麼高的射速還真沒辦法!”呂文煥無奈的開口道。

    “真的沒有辦法了嗎!各位也議一議吧!”伯顏也無奈的搖搖頭,隨即把目光掃向下手的眾人,當然主要的目光是在漢將。  

    作為一個正統的蒙古人。伯顏很清楚讓這些草原上的漢子想解決辦法,那無意於痴人說夢,要想方法那就得看這些看起來一無是處的漢人。

    看著一個個漢將都把頭低了下去,伯顏再度搖搖頭,沒辦法既然老大都說沒辦法了。這些漢將又不是傻子,當然說沒辦法了。就算有辦法那也變成了沒辦法。

    “大帥,管他什麼勞什子火器,叫卑職說,我們直接橫掃過去,相信沒有任何人能夠抵擋住我們蒙元鐵騎。”德不耳直接站起來開口道。

    “哼,話到說的好聽,可不知德將軍之前衝鋒時在哪裡!”呂文煥看了一眼這白痴,嘲諷的開口道,語氣中充滿了鄙視。

    德不耳作為不是伯顏的親衛部隊,而是從北方調來的蒙古人軍隊,所以當時衝鋒時並沒有選擇進攻,而是在邊上停留了下來了,這時正好被呂文煥用來擠兌。

    在大元朝這個畸形的朝廷里,漢人鄙視蒙古人,蒙古人瞧不起漢人,一找到機會那就是狠狠的踩上幾腳,如果不是這本就是蒙古人的朝廷,這些蒙古人早就被玩掛了。

    “算了,既然各位目前沒什麼辦法,此事先放一放,先說一下我們下一步該如何做,大家議一議吧”伯顏輕笑的開口道。  

    “大帥如今我們的行軍路線很可能已經暴露,所有原先的路要改改!”這時率先開口還是呂文煥,沒辦法誰叫他是漢軍統帥。

    他不說話,根本沒有人敢開口,蒙元的等級深嚴可不比宋庭,又被呂文煥刻意的加深了,這些敢說話才怪。

    “呂將軍所言極是,大帥末將也認為我們的行軍路線應該改改。”呂文煥話音落下後,幾乎所有的漢將都齊聲附和道,而蒙古人都選擇一言不發。

    “嗯!那各位來看看我們該如何進軍!”伯顏直接叫人將地圖拿了上來,放在桌上打開,把眾人叫了過去一起看看。

    這個時代的地圖當然不是後世那種俯視圖,而是平視圖,反正如果讓劉宇來看那是絕對看不懂的,不過對於這個時代的人當然就沒有問題。

    “各位,我準備將軍隊分為兩路,一路直接直下泉州,一路繞道福州。”伯顏右手指了指地圖,開口道神情充滿了興奮。

    “額!大帥,我們這裡根本無法繞過,直下泉州!”呂文煥不好意思嗯開口道,儘管他實在不想去打擾伯顏的興致,可是這是本質問題。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265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