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116頁

    盧觀象笑著對賈之鳳道:“賈大人高風亮節,乃是吾輩楷模。”

    “盧大人見笑了,”賈之鳳在這裡官位最高,舉手投足都是瀟灑自如,他笑著看向李彥:“依本官看來,三娃才是吾等的楷模,身居鄉間,以一份小報攪動政局,造福百姓,實乃千古罕見,千古罕見啊!”

    李彥連忙端起酒杯:“賈大人見笑了,草民不過是偶爾興起,胡鬧而已,那上面的觀點,也不過是采自各位大人,草民實在是算不得什麼,算不得什麼!”

    賈之鳳笑著擺了擺手:“三娃你不用自謙,這份《華夏商報》,可謂開天下之先河,廣載天下近事,則閱者知全地大局,與其日新月異之跡。為士知強盛弱亡之故……好,甚好啊!”

    李彥淡淡地笑了笑,知道賈之鳳請他來赴宴,定然不是為了討好他,肯定還有其他的事情。

    “三娃,”果然,酒酣耳熱之際,賈之鳳突然臉色一正,對李彥說道:“朝廷有旨,向本官與盧大人詢問畿輔屯墾一事,本官想問問你,對此事可有什麼條陳?”  

    PS:友情推薦《覆唐》,書號:1190112

    且看秉行著低調才是最牛逼的炫耀這一句話的穿越者張宏,

    如何從泛泛布衣貧寒少年之輩最終俯瞰大唐天下,

    終將顛覆萬古流芳的開元盛世。

    第三卷 巧木匠

    第九十二回 發行渠道

    “大人見笑了,草民不過是想著朝廷的政策、諸位大人的思慮、還有聖人的教化,可以通過這樣一個渠道,為更多人所知曉,免得民間蜚短流長,再被居心叵測的小人利用,將好好一件事說壞了,”李彥笑了笑,趁機給報紙披上了一層神聖的外衣,這樣的包裝,對於賈之鳳、盧觀象這等儒生應該很有作用。

    果然,賈、盧二人相視一笑,賈之鳳撫掌贊道:“說得好,說得好啊,三娃你日後要多刊登君子之言,讓宵小無所遁形,此所謂親君子,遠小人也,願與三娃你共勉。”

    李彥會意地點了點頭:“草民一定謹記大人教誨,親君子,而遠小人。”

    “是共勉,共勉,哈哈!”賈之鳳笑著擺了擺手,雖然以他正四品按察副使、兵備道的身份,遠遠高過李彥這個不入流的錦衣衛小旗。只不過李彥畢竟考過童生,又弄出《華夏商報》這樣一份引發天下士林關注、朝廷重視的報紙。在賈之鳳看來,李彥也是讀書人,並且是有影響的讀書人,讀書人之間,總是好說話些,何況大家在屯田這件事情上,還有共同的立場。  

    酒宴上,賈之鳳表現得很隨和,氣氛也就很融洽,話題也是圍繞著《華夏商報》與屯墾這件事,在李彥看來,賈之鳳與盧觀象多少有些書生意氣,但確實是想做些事情,不管是不是為了個人的政績或名聲,這件事總應該是有益的。

    《華夏商報》為了刊登那些文章,李彥確實了解了不少屯墾的情況,事實上不管是地主也好,佃農也罷,對屯墾都是心存疑慮。

    這種疑慮,一方面來自安於現狀,擔憂風險的保守心態。此外也有很多現實的問題需要考慮。

    朝廷組織屯墾,通常會招募流民墾種,不過要收重稅,但流民擔心那些開墾出來的土地,種不了幾年就會荒蕪,而稅賦依舊,這在過去的墾荒過程中很常見。因為荒地的品質通常都比較差,所以不是實在沒有法子。他們也不願意接受官屯。

    中小地主,一般地佃農、自耕農則擔心朝廷組織水田屯墾以後,會以水田產量更高為由,趁機提高賦稅;他們並不了解,也不相信水田的產量會高過旱地,特別是在北方。他們還擔心如果要修水利。就要承擔很多額外的勞役。

    而對於大地主來說,他們不差錢,與租佃的收入相比,他們更在乎自己家族名下的田地數量,他們擔心朝廷會借屯墾。收走他們的田地,特別是那些拋荒的田地,哪怕是出錢買,他們也不願意。在很多人看來,土地甚至要比黃金更加能夠體現財富。  

    此外還有一部分持反對意見地人比較特殊,那就是依賴漕運的商人,他們擔心屯墾水田,會與運河爭水,要知道南運河每年都會有一段枯水期。

    實際上朝廷爭議地關鍵也就是兩個問題。田從何來。水從何來。前者涉及到大地主。後者涉及大商人。所以吵來吵去都沒有結論。

    雖然徐光啟採納《華夏商報》提出地做法。以鼓勵民間自主墾田為主。並組織小範圍地軍屯。出來效果後逐步推廣。依然是困難重重。

    在賈之鳳與盧觀象看來。這些人都是因私利而廢大義。他們希望李彥地《華夏商報》。立場要更鮮明一點。要承擔起激濁揚清地重任。

    李彥也希望推動屯墾地進行。但他並不願過深地捲入朝廷地政治鬥爭。便笑著謙讓道:“學生才疏學淺。怕是力有未逮。不若由兩位大人寫些文章。在報章上刊出。好讓那些冥頑不靈者。能受到教育?”

    賈之鳳與盧觀象相視一笑。文名聞於天下。正是讀書人所追求地。

    兩人都是不約而同地從身上取出一疊紙。遞給李彥:“這是幾篇關於屯田地奏疏。還有其它地一些文章。三娃你看看。若是需要。都可以刊登。”

    兩人說這話的時候,都顯得非常客氣。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116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