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頁
鐵工城能夠動員的力量全部被用來守城,除了退守的復州營,新組建的鐵工營,還在礦工中編了一個守備營。
鐵工城完全是依託鐵礦而建,除了鐵礦,城內還有鐵礦石的粗煉工場,還有通向大海的碼頭,以及依託鐵礦採石燒煉的水泥廠。
這邊的鐵礦規模也不是很大,礦場採礦的礦工也就是兩三千人,加上煉鐵工人、運輸工人、碼頭工人,以及水泥廠的工人與其他一些雜工,附近的伐木工、採石工,總計也就是一萬多人,差不多是全民皆兵。
鐵工城居民的成分要比遼南更加簡單,其管制就更加單一,差不多都參加過簡單的軍事訓練。
雖然相對復遼軍來說,這些工人所接受的訓練太過簡單,甚至不如緊急動員以後數天內進行的訓練更有效果,但起碼奠定了基礎,關鍵是讓這些工人,過去的農民,有了當兵的意識。
遼南的百姓多數是遼東各地失去家園的流民,他們在遼南重新安定下來,而且與從前相比,起碼不用操心溫飽,廠里礦上,一天三頓飯都是足量供應,連家人也可以吃得上。
雖然遼南供應的主食是奇怪的煮地瓜,玉米窩窩頭,菜是燉土豆,乍吃的時候還有些不太習慣,不過聽說這些玩意營養豐富,而且難得,在內地還曾經很貴,大家吃著吃著,都是越吃越吃。
雖然做工會比較辛苦,不過大家過了半年多安穩的日子,也覺得這樣只要幹活,每天都有得吃,穩定而有保障的日子,也是越過越舒心。
第三卷 巧木匠
第一八二回 挫敗建奴
組建復遼軍以來。李彥一直想要在軍中樹立起一種精神。譬如早期的國家、功名、榮譽等等。但是效果並不算太好。並不具備普遍性。也只有憑藉兵戰俱樂部的良好組織。以及駁雜的精神信念籠絡住將士的心氣。
這個難題對後來以遼民為主體組建的幾支新軍來說。就完全不是問題。他們的戰鬥信念很明確。那就是“還我家園”、“保衛家園”。
遼東是他們曾經的家園。遼南是他們現在的家園。為了生存。為了家園。他們就必須拿起武器來戰鬥。
鐵工城內平時也就是幾千人。戰時收攏礦工等也就是萬把人。在建奴發起攻擊之時。已然全部成為戰士。身體好一點的。都是拿起武器。站上城頭;差一點的。也會加入輜重營。向城頭運輸物資;不多的婦女老人。還有鐵工城學校的學生。也積極參與物資的準備。幫助維護城內的秩序。為守城貢獻一份力量。
雖然鐵工城內正規軍只有兩個營七千人。其中老兵只有復州營的三千多人。但鐵工城內萬眾一心。一萬多百姓的加入。使的建奴需要面對的不是七千人。更不是三千人。而是近兩萬人。
努爾哈赤鐵了心要拔掉遼南這顆釘子。從後方調來大量的車。並就的趕製更多的攻城器械。大軍推著車。逐步掃清鐵城外圍的障礙。逼近城下。
鐵工城的防守工事。還是立足於城堡的城牆。在城外雖然設置了大量的障礙。但並不具備攻擊性。建奴在頂住城頭的炮火槍彈。付出一定的傷亡。大軍逐步逼近了牆角。
距離城牆越近。攻城的建奴遇到的壓力就越大。特別是大軍攻城。建奴也不會只盯著棱尖。沿著棱牆往內深入。越深入遭到的火力打擊越密集。
在殘酷的軍紀壓迫下。建奴打的很頑強。在借著車推進到牆角以後。建奴拿出了他們傳統的攻城作業方式。那就挖牆角。
以建奴過往的作戰經歷。遼東城牆多數是磚石結構的。還有一些是土磚結構。以那個時代的建築技術。雖然也能夠建造出固若金湯的大城。但那畢竟是少數。因為年久失修。或者因為花費的原因。材料用不上最好的。遼東的城牆往往都可以挖開。
就算是石頭壘砌而成的城牆。石塊與石塊的結合部也有縫隙可乘。只要挖開一角。就能將缺口不斷擴大。進而使的城牆坍塌。打開進城的通道。
開始挖掘牆根的建奴很快發現。鐵工城是用石頭築城的。石頭很硬。很難用鐵鍬、鐵鑿的敲開。石頭之間結合的也很牢靠。雖然可以鑿開。但難度很大。進展很慢。要是給建奴充足的時間。他們當然可以靠著人多。用鑿子一下一下鑿開這些石塊。不過城頭的明軍並非擺設。他們一直都在盡最大的努力。阻止建奴破城。
建奴好不容易靠近牆根。剛鑿了兩下。頭上飛來的彈丸就能奪去他們的生命。有的想要依靠車的遮掩。城頭又會倒下來沸水、熱油。讓牆角徹底變成人間的獄。
如果是深入棱牆的建奴。即便是身前有了車的保護。身後也會被對面棱牆上的明軍射擊。他們總是會暴露在明軍的火力之下。
努爾哈赤很快發現。前方攻城的進展太慢。傷亡很大。他想要弓箭手上前掩護。但是仰射本來就不占優勢。明軍的堡壘還都是帶檐的半封閉格局。這就使的弓箭手能夠發揮的作用相當有限。反而是被城頭的火銃兵射殺不少。
雖然建奴的弓箭還是頑強的想要給城頭造成麻煩。但是能夠越過頂檐。殺傷到城頭士兵的機率很低。反倒是城頭的火銃手。喜歡在射擊孔後面。射殺那些密集的弓箭手。
建奴弓箭手在發現拋射效果不行以後。也試圖利用車的掩護。逼近城牆以後。利用直射進行殺傷。不過他們越是靠近城牆。所遭到的火力也是越密集。明軍可以將其他城牆段的火銃手。調集過來。居高臨下。用密集的輪射殺傷這些缺乏保護的弓箭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