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9頁
如果有一天,劉辯被袁紹抓住,自己怕死是必然的,張遼會不會站出來怕自己貪生怕死?
這對劉辯而演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他考慮事情就得考慮這些。
反觀荀彧,歷史上,荀彧不但是堪比張良的謀士,還是與肖何有的一拼的識人高手。我們熟知的郭嘉、荀攸、鍾繇等均是通過他的推薦才獲得曹操的重用。而且荀彧的道德水準的確是屬於清流名士一級的,他身居高位也能折節下士,但絕不以私廢公。據載他的一個隨從才能一般,一次向他求任議郎這個官職。荀彧笑著回答:提拔官吏是為了選拔賢能,如果隨便經我的手就可以封官,那大家會則麼看我呢?這種任人唯賢的精神在以推選和徵召為手段來選拔官吏的東漢乃至三國是極難能可貴的,就算拿到今日之中國,真正能做到像荀彧這樣的官員恐怕也是不多的。
荀彧不但善於發現和推舉人才,而且他自己是個不誇耀功勞的人。據《彧別傳》記載,曹操曾經寫了專門的奏章來請漢獻帝表彰荀彧的功勞,文中有“天下克定,彧之功也”。但荀彧以沒有野戰之功來推卻,後來.經由曹操親自寫信(夫功未必皆野戰也,願君勿讓)給他方才接受,可見荀彧是個不伐其功的人。當然,這裡面也許還有更深層次的含義,也許荀彧已經看出曹操有不臣之心,要保持和他的距離。因為原文有“彧固辭無野戰之勞,不通太祖表”。荀彧居然敢以漢尚書令的職分來扣押曹操給漢獻帝的奏章,雖然是不伐其功,但從曹操角度來說,荀彧似乎不再是當年他手下一個屬官了。應該說曹操對荀彧是大加封賞了,曹操讓荀彧的兄長荀衍總督河北事務,以他的侄子荀攸為軍師,甚至把自己的女兒嫁給荀彧的長子荀惲,給荀彧的食邑達到兩千戶。但這一切似乎並沒有消除和軟化荀彧的擁漢立場。後來曹操更是要推舉荀彧為三公,而荀彧則讓荀攸幫著他推辭,來回十幾次,曹操終於作罷。荀家既然是中原士林的領頭羊,那麼他們對士人的影響一定很大,所以曹操極力拉攏。但荀彧深知如果接受的曹操的表彰和封賞,那就表示荀氏倒向曹氏,而背棄了劉氏。這不但將違背自己多年來匡正天下的宗旨,也將使荀氏家族處於清流議論的浪尖上。所以如果接受了封賞,拿三國演義中曹操的原話講,就是“欲置孤於炭火上耶。”
然而,並不是所有士人都像荀彧這樣“冥頑不靈”。公元212年,即建安十七年,謀士董昭等勸進曹操為國公,加九錫。曹操來徵詢荀彧的意見,其實就是來讓荀彧表個態,這樣擁漢派就無話可說了。但荀彧認為曹操是“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且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這一次,兩個人的政見徹底相左,不但如此,荀彧可以說就是在指責曹操背叛了“革命宗旨”,且認為要求加九錫非有德君子所為。但鑑於朝廷中擁漢派的巨大聲威,董昭等人的勸進只好無疾而終。至此,曹操“心不能平”。濡須口(今安徽無為北)大戰爆發,曹操一反以往令荀彧主持後方的慣例,非要以勞軍的名義拉荀彧出征,(估計一是怕荀彧在後方搞出事情。二是想藉機教訓教訓他,當然不會像對楊修那樣簡單殺掉。三或許是因為荀彧當時身體本來就不好,想把他自然拖垮。也許以上兼而有之)但荀彧到了壽春就稱身體有恙,不能跟進。(估計一是託疾免禍,二就是的確有病)最後,荀彧就死在壽春了。當然死因說法有很多,有自殺,有毒殺,有憂愁而死,有病死。總之,荀彧的死標誌著曹魏集團中擁漢派勢力開始衰弱,曹操也逐步從一個匡扶天下的能臣轉變成意圖篡漢的賊子。而從時間上看,荀彧死後一年即建安十八年五月,曹操終於如願以償,進封魏王,加九錫。但鑑於擁漢勢力依然強大,曹操也不敢霸王硬上弓,只好以一句“吾其為周文王”來自嘲。但公元216年,曹操殺死了擁漢派名士首領崔琰並罷黜了另外一個名士清流首領毛玠,最終為曹丕的順利登基掃清了最後的障礙。
縱觀歷史,荀彧雖然為堅持自己的理念付出沉重代價,但歷史對他做出了公正的評價,裴松之這樣寫道:“及至操霸業既隆,翦漢跡著,(荀彧)然後亡身殉節,以申素情,全大正於當年,布誠心與百代,可謂任重道遠,志行義立。”聯繫當今之世,不論你是混跡於公門之內,還是託身在私企之家,現代人大都學會了和老闆保持一致,借之以升官,憑之以發財。陶淵明再清高不過是不為五斗米折腰,但像荀彧這樣進一步即可成皇親國戚而不為,堅守道義,不惜身殉的又能有幾人呢?
如此忠義之人,劉辯怎能不多加利用。
歷史上荀彧乃是忠於漢室,寧願身死也要維持漢室,不是曹操。
巧了,劉辯剛好就是漢室皇帝嫡系,目前也是唯一的所謂法定繼承人。以荀彧為人來看,就應該死忠於自己了。
有人對於自己死忠,劉辯還是高興的。
再說,劉辯喜歡荀彧的賞識人才的能力。
此次叫荀彧去找徐庶,去說服諸葛亮,就是欣賞他的能力,希望他去幫自己多招攬一些人才。
而且以後隨著荀彧資格老成,應該會幫自己找到很多人才。
如此一來,當初曹操的滿是將才謀士的場面遲早會落到自己頭上,那麼統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