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554頁

    華夏向來是個重視教育的國度,特別是新興的工廠主和商人對興辦教育的熱情都很高,幾所地方大學如上海大學、浙江大學、廣東大學基本都是接受捐助建立起來地。

    不僅高等院校如此,華夏對學齡前教育與基礎教育實行免費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畢業後。學生可以選擇進入職業學堂學習。或高等預科深造。

    以華夏中央政府和各省地方財政的實力,全面推開六年義務教育還沒有那個資源。不過地方上捐贈辦學的熱情非常高,除了傳統使然,在現行地選舉制度中,接受過新學義務教育、達到十八歲的青年都將有選舉的權利,所以地方士紳和商人才會更加高漲。

    議政、選舉制度的推行,很大程度上代替了科舉,但是通過考試選拔吏員的方式被保留下來,政府官吏大體會通過三個渠道產生,一是各級主政官員由選舉產生;二是由主政官員提名下屬機關的官員,議政機構通過;而吏員選拔則需要經過統一的公務員考試。

    雖然還存在著很多執行不到位的情況,但是華夏政權正在逐步步入穩定、成熟,真正意義上地華夏第一屆國士大會就是在這樣地情況下於北京正式召開。

    在這次國士大會上,通過了正式的華夏憲法,重新確認了華夏現在地政權結構,明確主席為國家最高元首,皇帝這個延續了數千年的神秘存在將徹底消失。  

    主席與六名宰相組成的內閣成為國家重大事件的常設決策機構,也就是說,平時有重要事項,不需要經過國士院投票表決的,一般在內閣討論決策,再交給尚書台執行。

    尚書台作為國家行政機關,負責執行內閣的各項決策,管理日常事務,尚書台社尚書令一名,相當於原本的宰相,下屬各部設尚書、侍郎。

    大理院、按察院作為司法機關相對獨立於尚書台和內閣,甚至國士院,都察院監察百官,接受國士院和主席的直接領導。

    另設都督府,掌管軍隊調動和指揮,與屬於尚書台的國防部分別掌握軍隊的日常管理和訓練的一部分,國家主席兼任大都督,並設五名都督共同就都督府的事項商討決策。

    都督府已經真正掌握了全國的軍事力量,如今除了幾個軍在西北征戰,國防軍也忙著撲滅國內的土匪,以及鎮壓各種叛亂,震懾地方上的暴動。

    地方上因為經濟紛爭以及別有異心的叛亂也發生了很多起,但是國內的經濟發展,讓華夏政府得到了民間的支持,這種叛亂在強大的國防軍面前,在剿撫並用下,很快平息。

    中國的老百姓某種程度來說,是最能隱忍的,只要能吃飽飯,能夠活下去,就不會去反抗,華夏的政策從長遠來說,是有利於經濟發展、國家強大,也必然會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但是地方執行情況的不同,以及為了長遠必然會被犧牲的短期利益,都會給老百姓帶來一些困擾,但是大多數時候,中國的老百姓都是在默默承受,只有極少數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才會釀成短期的動亂。  

    “我們這個國家從來都是強大,因為我們有著世界上最樸實、最頑強的人民,”葉楓摟著韓雯,站在烽火台上,看著群山中綿延向遠方的長城,悠悠說道。

    “我雖然不知道自己所做的這一切,能不能讓這個國家成為世界一流的強國,讓老百姓過上更幸福的生活,或者以後也會有分裂、軍閥混戰,不過,我看到我們的人民正在打破身上的枷鎖,因而,我對祖國的未來充滿了信心!”

    “我相信,不管將來會面臨著什麼,偉大的華夏民族,必然會崛起在世界東方!”

    (全書完!)

    《大發明》只能寫到這裡了,算一算也有一百多萬字了,有讀者說繼續寫周邊,筆者以為從中國卷開始,這已經是另外一個故事了,再這樣寫下去,不作改變的話,大家看著沒意思,草根我寫著也沒意思,也是對看書的您的不負責。

    所以草根我還是開了新書,《大明天工》,書號1203374,同樣技術流種田派的歷史架空小說,背景是萬曆末年天啟年間。草根的想法是寫一個穿越者傍上木匠皇帝朱由校,並借勢發展科技的種田派小說,應該會比較有趣。

    《大發明》結束以後,筆者唯一能滿意的或許只有當初的那個創意,功力的欠缺、準備不足、以及慘澹的成績,都讓這本筆者始終以為創意一流的小說,成為一本撲街貨。  

    新書《大明天工》的創意和《大發明》是一脈相承的,不過是換成了明朝的背景。十七世紀,是牛頓、笛卡爾的時代,可以說是西方科學真正奠基、發蒙、發展的開始;而在同一時間,中國也出了徐光啟、宋應星、方以智、李時珍等一批牛人,雖然說他們的成就比不上牛頓那麼顯眼,但牛頓出身於1641年,他提出力學三大定律也是在十七世紀末、十八世紀初了。

    正是在1644年,中國的歷史發展再一次被遊牧民族所打斷,從此後一大批書籍被禁,一大批學者被迫害,指出人是用大腦思考的醫生被殺,在這樣的環境中當然談不上科學的發展。

    假如,只是假如,假如沒有甲申,那麼站在徐光啟、宋應星、方以智、李時珍的肩膀上,中國能不能發展出自己的近代科學呢?還會不會有以後的百年恥辱呢?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554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