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6頁
“少荃以為,葉興華想做皇帝?”曾國藩問道。
李鴻章搖了搖頭:“不是想不想做的問題。復興黨一直說要制衡、平衡,如果沒有湘淮,大家都把手上的兵交出去,還能有制衡麼?”
“然則少荃以為,湘淮如今真地能對葉興華形成制衡麼?”曾國藩悠悠說道。
李鴻章聞言沉默不語,事實上都督府在對國防軍整編以後,重點對北方用兵,在東北、蒙古、西北甘肅、新疆,以及西南的雲南、貴州布下重兵。
而南方的兵力部署大為縮減。江北、上海、浙江、福建、江西、廣東基本都是駐紮國防軍一個師配屬警備軍一個師,差不多是五萬國防軍和五萬警備
當然,雖然人數不多,規模不大,但是曾國藩和李鴻章都知道這十萬軍隊的戰力還是相當可觀。如果說湘淮軍有異動的話,這些駐軍就可以以師為單位,進行軍事動作,而在國內有個共識,那就是華夏國防軍要是出現師級單位,那麼已經很難有勢力能夠對抗,除非集中全部湘淮主力。或許還有希望。
“這個魯迅在文中說,湘淮軍的制衡作用,只體現在華夏國防軍將十個精銳的師留在南方,而在北方的兵力總是捉襟見肘,他說若是湘淮軍能夠接受都督府的整編,至少可以形成四到六個國防師,也就是兩個軍,以及相同數量地警備軍,也就是說都督府的軍隊序列中將多出四個軍。加上原本被牽制在地方上的四個軍,等於增加了八個軍,有這八個軍,何愁華夏不能早日統一?”曾國藩平靜地敘述著魯迅在評論中提到的觀點,好像這件事與他沒有關係似的。
“葉興華將十二個師留在南方,不也是對我們地防備?”李鴻章下意識地反問了一句。不過他也知道這句話站不住腳。因為湘淮軍的存在才留下十二個師,而這十二個師又讓湘淮不肯放棄對軍隊的控制權。這就像一個怪圈,看誰能首先退一步,還要另外一方沒有別的想法。
“老師打算讓湘淮軍接受葉興華的整編?”李鴻章道。
曾國藩笑了笑:“不是葉興華,是華夏,不是湘淮軍,是湘軍;至於淮軍的未來,少荃你自己決定。”
曾國藩雖然這麼說,李鴻章卻知道自己沒得選擇,湘軍淮軍加一起力量都不夠,何況湘軍接受整編後,雙方的力量差距就更大了。
“你留著兵也好,至少萬一有問題地話,不至於一點力量沒有,雖然這點力量未必能起到什麼作用。”曾國藩緩緩說道:“不過,如果沒什麼變化的話,你這麼做,就不得不承受魯迅那樣的指責了。”
“指責倒是沒什麼,學生只是在想,若是軍事上無法形成制衡,那麼在別的方面,真的能實現葉興華所說的那種平衡嗎?”李鴻章笑了笑說道。
“或許吧,你也看到現在什麼事情都要通過國士院,即便是復興黨想要做一些事情,也要爭取獲得太平黨或者我們儒黨的支持,在地方的選舉上,特別是天津、河北,差不多是三黨平分各府縣,至少從這些事情上來說,葉興華描述過的一些東西,終究是體現了出來。”曾國藩道。
“但是,復興黨地議案總是能通過,不是嗎?而且這些議案,很多都帶著明顯的葉興華風格。”
曾國藩輕輕搖了搖頭:“葉興華也說過,華夏正在構建一個全新的政體,現在只是在路上,雖然看得到遠處的山峰,但是要真正到那裡,還需要做很多事情。”
“誰能保證不走岔路呢?”
“是啊,誰又能保證不走岔路呢?”
葉楓將十萬人留在南方,他的目光卻始終盯在北方那片廣袤的土地上,國防軍在東北地進展很順利,原本滿人控制下地土地被重新丈量,大部分收歸國有。
為了開發東北,復興黨提出移民東北的計劃,那裡有土地,少人口,而關內人口多,土地少,正好相互調劑。
而在這個移民計劃中,過去那種人口遷徙方式被徹底拋棄,復興黨提出修建從天津開始,經山海關連通東北地鐵路,通過招募工人的方式,組織一批人移民東北。
而對東北收回國有的大量土地,明確廢棄租佃的種植方式,暫定土地所有權歸屬國家,每個移民東北的人都可以獲得一小片田地,成為自耕農。也支持大規模的土地買賣,但是這些土地不能用來租佃,但可以建設大的農場,實行規模化、工業化種植。
工業化農業在江南已經有一些比較成功的範例,譬如蠶學院組織的育種場,農學院的茶場,還有榮軍院建設的大農場,雖然農業機械化程度還不高,農業生產又存在季節性,但農場化一般會統一安排田間作業,在農閒時候又會發掘其它一些項目,可以說是非常好地利用了農業勞動力。
還有就是大農場在水利建設和農具管理上也會有能力投入,事實上除了抽水機,一直在研究的拖拉機也已經有了眉目,未來的機械化農業已經越來越近。
佃農、自耕農,小農式的農業經營方式從某種程度來說,可以消化大量的勞動力,也是對勞動力的極大浪費。所以葉楓極力鼓勵農場式的經營,依靠農學院的研究成果,在品種改良、土壤施肥、選種育種、田間管理等方面越來越科學化,單產也有所提高,也為農場式經營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