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201頁

    78小說網 更新時間:2012-2-16 2:25:58 本章字數:4724

    驚魂未定的宇文化及到達了彭城郡,準備取水道回長安。(_)可是很快,他發現了一個問題。

    因為多年的戰亂,楊廣修建的大運河,多處已經不通了。尤其是彭城郡(即徐州)地靠山東,遭受的戰亂不少。

    經過一番激烈的爭吵,宇文化及果斷決定:奪取當地老百姓的車輛,走陸路!車輛主要用來盛美女和珍寶。至於武器輜重嘛,則由士兵來背負。從彭城到關中,路途極其遙遠;別說背著這麼多東西走路了,就是騎馬也能把人累個夠嗆。因此,將士們議論紛紛,言語中充滿怨恨,這個時候,有一個人開始蠢蠢欲動。

    此人便是江都兵變和鎮壓了沈光等人兵變的最大功臣——司馬德勘。

    司馬德勘為什麼造反?

    因為這位“輕薄公子”不僅沒有半點能耐,而且驕奢之狀比楊廣有過之而無不及。

    宇文化及不僅將楊廣的六宮嬪妃都據為己有,而且龍舟隊的一切排場都刻意模仿楊廣,可是,他卻沒有楊廣的那番才能,僅是他在日常政務中的表現就足以讓人大失所望。  

    他每次進入大帳的時候,總是大大咧咧地面南而坐,儼然把自己當成了帝王。更令人憤怒的是,他架子雖然擺得很大,可百官凡有進奏,他卻一概保持沉默,什麼話也不說。

    這樣的沉默是代表睿智和深沉嗎?

    不是,他的沉默並不是代表他的睿智和深沉,而是胸無韜略、不敢決斷。

    每次下帳後,宇文化及馬上會召集唐奉義、張愷等一幫心腹,商量百官所奏議的事,等別人幫他出了主意,他才命人擬就相關詔書,拿去讓楊倓簽字。

    大夥把腦袋別在褲腰上搞政變,到頭來擁護的居然是這麼一個既驕矜又無能的笨蛋,怎能不令眾人齒冷血熱?!

    司馬德戡第一個跳了起來。他埋怨當初主張擁護宇文化及的趙行樞說:“我被你害慘了!當今要撥亂反正,必須依靠一個英明的領袖,可宇文化及昏庸愚昧,又被一大群小人包圍著,大事必敗無疑,你說該怎麼辦?”

    司馬德戡之所以跳起來,其實也不完全是出於公心。

    還有一層原因他沒說。

    那就是宇文化及並不信任他。

    宇文化及總攬大權之後,封司馬德戡為溫國公、加光祿大夫,幾天後又調任禮部尚書。表面上加官進爵、極為尊崇,實際上是褫奪他的兵權。司馬德戡大為不滿,只好把所獲的賞賜全都拿去賄賂宇文智及,通過他向宇文化及說情,好不容易才重新掌握了一點兵權——負責統領一萬多人的後軍。  

    但是這點兵權其實也是不穩固的。因為宇文化及始終防著他,哪一天要是把他兵權卸了,司馬德戡就徹底任人擺布了。

    所以司馬德戡不得不先下手為強。

    聽完司馬德戡的牢騷後,趙行樞兩眼一翻,道:“這全看我們自己了,要廢他也不是什麼難事!”

    於是兵變的計劃就這麼定了下來。

    但是司馬德戡還是有些信心不足。因為宇文化及現在是大丞相,手裡掌握了十幾萬軍隊,而他只有區區一萬多人。萬一暗殺不成,雙方開打,司馬德戡的勝算並不大。為了保證計劃萬無一失,司馬德戡決定找一個外援。

    他找的人是其時盤踞在濟陰郡周橋(今山東定陶縣東南)一帶的變民首領孟海公。

    司馬德戡給孟海公寫了一封信,此後一直在等待回音。

    然而孟海公一直沒有回音。

    兵變的時機就這麼在焦灼的等待中流逝。

    而司馬德勘卻不知怎麼的將此事泄露了出去,宇文化及很快得到了消息,於是設計逮捕了司馬德戡。

    計劃中的兵變就此流產。  

    殺司馬德戡之前,宇文化及問他:“你我同心協力、共定海內,冒著九死一生的危險。而今大事方成,正是共享富貴的時候,你為何又要謀反?”

    司馬德戡說:“我們之所以誅殺楊廣,是因為無法忍受他的荒淫暴虐,沒想到閣下的所作所為比他還要嚴重!情勢所迫,不得不如此。”

    隨後司馬德戡便被絞死,同黨十多人也全被誅殺。

    而此時,楊廣被宇文化及殺死的消息,已經向各處傳去。

    首先做出反應的是時任吳興郡(今浙江湖州市)太守的沈法興。

    當時沈法興正在努力圍剿東陽郡(今浙江金華市)一帶的變民,一聽說楊廣被宇文化及誅殺,立刻起兵,以討伐宇文化及之名,出兵攻擊江都。

    而這時,原來稱梁王的蕭銑也正式稱帝,並遷都江陵(今湖北江陵市),隨後派遣各路軍隊大舉向南擴張。

    楊廣被弒的消息傳至長安,李淵仰天慟哭,十分傷心地說:“吾北面事主,因關山阻隔而不能救,但實在不敢忘卻悲哀啊!”隨即,楊廣諡煬皇帝。不久之後,十三歲的隋恭帝楊侑將皇位禪讓給唐王李淵,自己回代王府居住。幾日後,五十三歲的唐王李淵在太極殿登基稱帝;同時祭天、大赦,改元武德。同日,唐政府將隋朝的郡縣制改為州縣制,命現有管轄範圍內的各郡太守一律改任州刺史;並按五行關係推演,推定唐朝屬“土德”,以黃色為最高貴的顏色。

    隨後,李淵命裴寂和劉文靜修訂律法,並設置國子學、太學、四門學,招收生員三百多人,命所屬各州縣同時置學招生。並任命李世民為尚書令,裴寂為右僕射、知政事,劉文靜為納言,蕭瑀、竇威為內史令,裴晞為尚書左丞,李綱為禮部尚書、參掌選事(即兼吏部尚書事),竇璡為戶部尚書,屈突通為兵部尚書,獨孤懷恩為工部尚書,陳叔達、崔民幹為黃門侍郎,唐儉為內史侍郎,殷開山為吏部侍郎,韋義節為禮部侍郎,趙慈景為兵部侍郎,李瑗為刑部侍郎。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201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