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頁
“好,不錯!”劉徹讓李武繼續訓練,然後轉過臉來問張全:“在神箭營有多少人能有這樣的本事?”
“回稟陛下,神箭營所有的軍官都能做到這一步,半數的伍長和什長都能做到,士兵少點,不足一層。”張全回答。
劉徹心裡算了一下,很滿意這個數據:“那也不少了,已經至少有三層了。”接著,他又對劉據說道:“據兒啊,真沒想到你的神箭營不到一年能有這樣的成就,恐怕北軍各營也不及啊。”
一直跟著沒說話的劉據這時才說:“謝父皇誇獎,這些都是張校尉的功勞,他治軍的方法的確與眾不同。”
“那也是你慧眼識珠,沒人發現這樣的人才就沒有今天的神箭營。”劉徹一邊向前走一邊對劉據及神箭營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他們又來到運動器械場地,這裡的幾十個單槓、雙槓、爬杆及吊環上都是人,大家輪流進行各種器械的訓練。劉徹從沒見過這些器械,不過他能看出這些器械的好處,他問張全:“這些都是你想出來的?”
“回陛下,這些東西有些是末將學藝的時候用過的,有些是將士們想出來或改進的。”張全故意打了點埋伏,把功勞分了一半給別人。
“不錯,今天這趟沒白來,看了這麼多好東西。”劉徹越走越高興,隨著張全來到了射箭場地。這裡也是分為幾隊在訓練,弓箭場地上進行的是弓箭齊射。一隊士兵分為三排,第一排射出之後原地進行再次射箭的準備,第一排射出的箭還沒有飛到最高點,第二排的箭也射了出去,當第三排箭射出去的時候,第一排的箭剛剛落地、第二排的箭還沒飛到最高點,這時,第一排的弓箭手也做好了射箭的準備。
劉徹看了一會,整個齊射從開始射箭到最後一箭,中間幾乎沒有停過,他也明白,這樣的射箭是為了阻攔敵人的衝鋒或在自己衝鋒時對敵人進行壓制,所以都是四十五度角的仰射,這樣連續不斷地射箭其實在秦朝就有過,不過劉徹以前卻沒有見過,這次他也不用多問了,因為這種射箭的好處可以讓人一目了然。
旁邊一組射箭的射箭的速度要慢得多,他們進行的是近距離的精確射擊。八十步開外的箭靶上已經插滿了箭,可以看得出,這批士兵的射箭本領不弱。劉徹突然對張全說:“張校尉,這批士兵的射箭本事可比你高出不少啊!”
張全一愣,隨即想到了那次狩獵,不禁有些臉紅,同時也想到了公孫蘭:這個丫頭說話不算數,把那天的事已經傳出去了。其實張全最近的騎術、箭術及長兵器的格鬥都有很大的進步,可惜相對於其它方面,張全還是沒有信心。
劉據並不知道那次狩獵的事,不過他看張全神色尷尬,知道肯定有問題,又不好多問,只好故意岔開話題:“咦?那個箭靶怎麼那麼大?”
劉徹順著他的手指一看,可不是,一個直徑有一丈的大箭靶,上面密密麻麻插滿了弩箭,劉徹也很奇怪,忘了調侃張全,慢慢走過去看個究竟。那是一隊弩箭手在做連續射擊的練習,不同的是他們不是仰射,而是平射,充分發揮了弩箭的準確性。劉徹很快就發現了一個問題:這些士兵使用的弩不是一般的弩,而是連弩!所有的士兵沒有輪流射擊,雖然他們也分開兩排,但他們是同時射擊,是不用裝箭不用上弦的連續射擊。
漢朝的弩繼承了秦弩的特點,甚至還有許多就是已經使用了百餘年的秦弩,連弩在秦朝時期就有,不過所謂的連弩是指可以同時射出三支或更多弩箭的弩。可是劉徹看到的連弩卻是可以連續射擊的連弩,不僅不要裝箭,甚至連上弦都免了。
劉徹的眼睛都亮了,他當然清楚這樣的一件兵器意味著什麼,有了它,就可以將弓的速度與弩的準確性相結合,一個弩兵能起到過去五個甚至是十個弩兵的作用,裝備這種弩的一千弩兵絕對能夠抵擋一萬輕騎兵的衝擊。劉徹看著士兵們又裝了一次弩箭,然後慢慢地數著:“一次、兩次、三次……十一次、十二次。”在短短的時間內,一支弩可以射出十二支弩!
劉徹激動了半天,才想起問個明白,急忙喊過張全:“快、快把那弩拿一支給朕看看。”
張全答應著,親自跑去拿來一支連弩。這種弩是張全結合現代軍用弩與中國古代的諸葛弩,畫了圖樣交給李仲元,由他找墨軒製造,再由墨軒加以改良而成。除了傳統的臂、弓、機之外,還加入了箭盒及上弦裝置,只因上弦速度太快,以至於劉徹以為能自動上弦。
劉徹從張全手中接過弩,仔細地觀察著。這張弩與其它弩有許多共同點,不過在一些細節上都有改動,原來用於瞄準的望山由一個變成了前後兩個,更利於瞄準;弩臂的材質也更加堅硬,使得這把弩的射程更遠。劉徹發現這把弩最重要的地方有兩個,一是有一個可放置十二支弩箭的箭盒,每支箭的箭簇都是鐵製,箭身都是竹製的,從而減輕了弩箭的重量,增加了弩箭的射程,而銳利的鐵製箭簇則具有很強的穿透力;另一個關鍵的裝置是一個上弦用的壓弦杆,當壓弦杆利用槓桿原理按下,可以把弦勾到弩的懸刀(板機)上,同時把弩盒裡最下面的一支箭壓入箭槽內,扣動懸刀,弩弦彈出,可以射出弩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