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1頁
默然半晌,懿安皇后輕輕站起,走到龍椅一側,丹墀一角,微微躬下身體。對劉宗周道:“劉大人說的極是,哀家受教了。”
劉宗周眼淚差點沒下來,激動地道:“亂世之秋,有皇后監國,國家幸甚,社稷幸甚,蒼生幸甚!”
皇帝在大殿上當眾認錯,這是絕無僅有的,懿安皇后此舉不僅讓劉宗周愈發的死心塌地,也進一步取得了劉宗周所代表的浸潤儒家文化最深的那部分人的支持。
程朱理學以降,這種以皇權和官權相結合的政治體制就變得超級穩定,如果沒有外力,或許真的可以傳之萬世也說不定。
程朱理學最大的功用是培養了一大批劉宗周這樣的人,使得維護正統的觀念深入人心,這個體制內的人根本沒有撼動的可能,而這也就清除了體制內逐鹿天下的野心家出現的可能。
另一方面,程朱理學同時也對皇權有極大的制約。正常情況下,皇帝根本不可能為所欲為。
正德皇帝想出京城溜達溜達,守關之將卻說什麼也不放行,聖旨也沒用,因為不合體制;同樣,神宗皇帝沒有改立太子的權力,因為也是不合體制,以致氣的這位大皇帝數十年都不和大臣們朝一面。
皇權和官權這種既相互支撐,又相互制約的關係,使得不管皇權和官權的矛盾有多激烈,都永遠是在體制內博弈。
大明朝是這種體制的典型。
實際上,這種結構要想真的穩定,那就必須是皇權弱於官權,大明朝就是。
所以,儘管皇帝可以隨意打大臣們的屁股,不把大臣們當人,但挨打受辱的大臣們卻洋洋自得,就是因為實際上皇權弱,而官權強。
所以,儘管朱元璋嚴令宦官不得干政,但子孫們卻大肆建立內廷,前所未有地大規模啟用太監,也是因為皇權弱,官權強,使得那些被老祖宗朱元璋作繭自縛而不甘心的子孫們用各種辦法,試圖把權力奪回來。
迫於形勢,懿安皇后不得不把內廷廢了,但懿安皇后想要把權力真的抓在手裡,憑自己一時的權謀手段是絕對不行的,她必須建立另一個“內廷”。
------
第二百七十章 內廷
第二百七十章內廷
懿安皇后的這個內廷,實際上由內外兩部分組成。在外,是孫承宗、秦良玉、盧象升和洪承疇這四大藩鎮。在內,核心成員就是劉宗周這些絕對堅持正統的士大夫。
沒有嚴峻的形勢和四大藩鎮震懾於外,劉宗周這些人就不可能有多大作為,但有了這兩者,劉宗周等人就成了懿安皇后手上的生花妙筆,可以寫就錦繡文章。
在很多時候,像劉宗周、文震孟、黃道周這些人,他們既不屬於皇權,也不屬於官權,他們對這兩方而言都是茅坑裡的石頭,兩方都煩這些人透透地。
此外,這些人對理念的堅持固然可以生死以之,每以殉道為榮,但他們行事卻往往迂腐又幼稚,所以在任何形式的鬥爭里,最後他們都無一例外是失敗者。
所以,儘管這些人在士林中有極大的影響力,但在朝堂,他們卻往往是邊緣人。
但現在,在懿安皇后的巧妙引導之下,把這些邊緣人漸漸扶持成了官權的核心,讓他們成為了一系列新政最強大的助力。
這些人已然成了懿安皇后倚之為臂膀的股肱重臣,發揮了無可想像的巨大作用,成了懿安皇后最堅定,同時也有極大力量的支持者。
能成今日之勢,一方面是時事使然,另一方面也是懿安皇后獨具慧眼,然後才是懿安皇后高超的政治手腕。
懿安皇后意識到,劉宗周他們之中固然有許多人想法很迂腐,行事很幼稚,但這些人超越了利益的爭奪,他們維護的是正統,所以她的作為一旦被他們認為是對維護正統有利,那就會獲得他們絕對的支持。
現在,懿安皇后的一系列政策和維護正統是一體的,維護的是道統和法統以及體制內所有人共同的長遠利益,但還是那句話,儘管誰都明白覆巢之下無完卵的道理,可要損害自身眼前的利益,那還是去損害別人的好,損害我的,不行。
如今,懿安皇后已經和劉宗周等人結成聯盟,共同對付那個龐大的只顧眼前自身利益的官僚士紳集團,但對此,懿安皇后並不滿足。
懿安皇后想要的是劉宗周他們忘記她是女人,她就是劉宗周等人心中的賢君聖皇,即便將來有一天,她要登基做女皇,劉宗周等人也會毫不猶豫地支持她。
這似乎很難,但不是不可能,剛才因為劉宗周的指責,懿安皇后鄭重認錯就是這種努力的一部分。
效果很好。
懿安皇后眼波不動,一眾大臣的反應就已經盡收眼底。
這一刻,是察人的最好機會。
回到龍椅上重新安坐,懿安皇后道:“哀家收回那句話。今後,不管任何人,不管有多大的功勞,都要謹言慎行。立功之後,還要立德,立言,千萬不可懈怠。哀家宣布,今後不管是誰,如果有罪,功不抵罪,當如何懲處,便如何懲處。”
“皇后聖明!”這一次,溫體仁和周延儒跑到了劉宗周等人的前面,率先唱起了讚歌。
讚歌聲聲,在大殿上迴蕩,但懿安皇后平靜如故,臉上不見一絲波瀾。
待讚歌平息下去之後,懿安皇后又道:“哀家知道,楊嗣昌成了哀家手上的一把刀,你們很多人不敢恨哀家,但一定對楊嗣昌恨之入骨,但哀家絕不容許張居正大人的事兒在楊嗣昌身上重演。哀家今日就在這裡立下誓言,楊嗣昌以後如果犯了國法,那不管大小,哀家都要親自審理。而且,楊家無株連之罪,即便楊嗣昌成了叛逆,也不許株連楊家一人。當太子成*人,登上大寶之時,哀家也要太子立誓,保護楊家之人。只要大明朝在一天,就有責任保護楊家人不受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