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553頁

    懿安皇后的目光掃過,人人心裡都毛毛的。

    “大家誰都知道覆巢之下無完卵的道理,可是,哀家相信,這大殿上至少有一半的人,不要說讓他們毀家報國,就是讓他們的收入下降一絲一毫都是不願意的,一定會百般牴觸,想盡各種辦法來減少損失。”

    “劉大人,我們頒布的那些政策是為了維護我們所有人的長遠利益的,但您一定清楚,因為它們損害了某些人的利益,所以這些政策實施起來的阻力有多大,而這也就是哀家對楊嗣昌楊大人不吝封賞的主因。”

    “劉大人,現在我們的首要之務是圖存,是把聖人之道保存下來,以便留待將來好發揚光大,所以有些事現在不得不從權。”

    “劉大人,圖存的首要之務就是把新政真正地實施下去,所以就必須把阻礙新政實施的人清除掉。但是,劉大人,這些人在短時間內可以用聖人之道感化嗎?”

    劉宗周臉色灰白,他雖然一心要發揚聖人之道,人也固執到很幼稚的地步,但絕沒有到不可理喻的程度,否則,懿安皇后也不會用他。

    半晌,劉宗周道:“不能。”  

    懿安皇后不說話了,等著劉宗周退下,但沒想到,劉宗周又說話了。

    “皇后,國家百廢待舉,財用匱乏,而臣有官奉足矣,不需要那麼多的銀子,所以臣要把賞賜的年銀捐給國庫。”

    輕輕搖了搖頭,懿安皇后道:“劉大人,您一定知道子路和子貢的典故吧?”

    《呂氏春秋》中記載了孔子和他兩個學生子路和子貢的一段故事。子路救了一位溺水者,被救者送給子路一頭牛以示感謝,子路收了。無獨有偶,孔子的另一個學生子貢因為替一位奴隸贖身,得到國君的獎賞,但他卻拒絕了,認為做好事求回報不道德。

    對此,孔子說子路,是受人以勸德,因為子路,魯國人從此將喜歡救人於危難之中;而子貢呢,則是謙讓而止善,因為子路,魯國將不再有人願做這種替人贖身的好事了。

    劉宗周道:“臣當然知道,但呂氏所載,多為妄語,曲解大道,不足為憑。”

    懿安皇后輕輕嘆道:“雖於大道不足為憑,但卻是事實,如果劉大人拒賞,又讓其他幾位大人如何自處?”

    默然半晌,劉宗周長嘆一聲,道:“皇后,那臣就愧領了。”  

    懿安皇后道:“劉大人,哀家有一言,不知當講不當講?”

    劉宗周一聽,趕緊道:“皇后您這是哪裡話來,臣不勝惶恐!”

    懿安皇后道:“劉大人,您自己過的清苦,哀家可以不管,但不要讓家人也這樣,那讓哀家於心何忍?”

    劉宗周是個怪物,不僅自己以清寒自律,也不讓家人過好點,讓老婆孩子跟他一起砥礪節操,所以懿安皇后才有此一說。

    話是捅人的刀,也是暖人心的火爐,不管劉宗周認不認同懿安皇后的話,感念都是一樣的。

    忍住熱淚,劉宗周低著頭,道:“臣遵旨。”

    懿安皇后又道:“劉大人,把家人接南京來吧,哀家想見見老夫人。”

    ------

    第二百七十二章 厲害

    第二百七十二章厲害

    這是何等的榮寵!

    很多人眼珠子都綠了,裡面藏著無數把小鉤子,想要把劉宗周身上的榮寵鉤到自己身上來。  

    和崇禎皇帝不同,懿安皇后的榮寵對人們有著更加致命的吸引力。

    崇禎皇帝的榮寵只有一個意義,那就是權勢,但懿安皇后的榮寵除了權勢之外,還有一種較為單純的榮光。

    這種較為單純的榮光就好像是“與有榮然”的感覺,只要沾上點邊就覺著倍兒有面子。

    不要小看這種心裡的感覺,它一旦和權勢結合在一起,就幾乎是無敵的。

    這些小鉤子,不要說是周延儒之徒,就是錢龍錫、溫體仁……總之,所有的閣臣都有,差別只在多少強弱而已。

    “諸位大人也是,如果可能,就都把家人接來。哀家希望諸位大人既能為國家效力,也能安享天倫。”

    正當滾滾諸公眼裡的小鉤子飛騰之際,懿安皇后又說話了,同時,目光向閣臣和六部九卿等官員看去。

    “哀家知道,諸公以前為官都有朝不保夕之感,但今後不會了。”懿安皇后誠懇地說道:“哀家崇敬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君臣相得一生。只要不觸犯國法,即便是擋了哀家的道,哀家也保證必會善待每一個人。”  

    說完,懿安皇后向一旁的章程看去,道:“章程。”

    “是,皇后。”章程說著,轉過身,面向階下一眾大臣,從一個小太監手裡接過一卷聖旨,展開後高聲念道:“……徵召楊鶴、陳確、祝淵、張履祥……入參議院,欽此。”

    章程一共念出了十八個人的名字,這十八個人除了楊鶴之外,都是年輕人,也幾乎都是劉宗周、文震孟、黃道周等人的門生弟子,比如陳確、祝淵、張履祥就是劉宗周門下最有名的弟子。

    念必,章程退在一旁,侍立。

    眾人都有點發懵,參議司怎麼又成參議院了?

    懿安皇后道:“哀家決定擴大參議司,把參議司升格為參議院。”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553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