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頁
2、連曹操都沒甚辦法的呂布軍,已經淪落到在[乘氏]被“縣人”李進所破的地步了——只能有1個解釋,就是在那段蝗蟲期間,呂布的軍隊大量逃散,戰鬥力已經急劇下降
可見,呂布是深受缺糧之苦的,而同時他有理由認為,如果有充足的糧草,他呂布是可以和曹操相抗衡的(這裡我們順便提1下,同樣缺糧的曹操,是在袁紹的支持下獲得打敗呂布的資本的,在他糧食耗盡的時候,儘管他拒絕了袁紹的連合建議,但是袁紹還是給予了曹操以支援,這就是後來曹操在被朝廷任命為大將軍之後,“紹恥班在太祖下,怒曰:‘曹操當死數矣,我輒救存之,今乃背恩,挾天子以令我乎!’太祖聞,而以大將軍讓於紹。”的緣由
曹操很強,而我們有理由相信,呂布並不認為劉備有很強的實力——這從他讓收留他的劉備“外然之而內不說(悅)”的“稱其為弟”可以看出點端倪——即,呂布完全不認為劉備能夠對抗曹操,而同時曹操又非滅他呂布不可,這樣,呂布有必要考慮以自己的力量來抵禦曹操——就在這個時候,袁術的信來了
袁術的信內容很長,但最關鍵的話僅在於這句:“將軍連年攻戰,軍糧苦少,今送米二十萬斛,迎逢道路,非直此止,當駱驛復致;若兵器戰具,它所乏少,大小唯命。”
真是1語道及呂布軍的命門——呂布不愁武將武力低,不愁文官智商低,只愁沒糧食,就更別說袁術允諾的其他“兵器戰具”了,so,袁術這封信的誘惑是極大的——
我們有理由相信,有了充足的軍糧,有了可以當袁紹用的袁術這個外援,呂布是完全可以和曹操1較短長的,所以,最終呂布出兵襲取下邳,解了袁術之圍,也完成了他的第4次反覆,也是呂布1生中最後的反覆
但是我們不禁要說,表面寬大而內心對呂布戒心十足的劉備,完全不能成為1個稱職的盟友——他仍然有些以為呂布是落魄地來投奔他的,認為稱呼他為弟就是不尊重他的表現——這樣,呂布襲取下邳為了獲取充足的軍糧與袁術的外援,為了本軍團的利益而對1個不稱職的盟友發動襲擊——還是並非很不道義的襲擊(呂布保護了劉備的妻小財產不受侵犯),在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的亂世,難道不是正當的嗎?
可惜,呂布的錯誤在於,他在聽信陳宮與聽信陳登以及自己的判斷之間搖擺不定——他不該在曹操沒對劉備與袁術造成威脅前就對劉備與袁術下手,最後導致樹敵太多——最大的錯誤,不該和曹操聯手,曹操不是劉備袁術之流可比的,劉備、袁術都不能威脅呂布,只有曹操袁紹能——
事實上,在此之後的不久袁紹就會南下了,我們可以想像,那時候如果呂布袁術未滅,絕對是曹操袁紹聯手對付劉備呂布袁術的局面,可惜啊可惜,劉備呂布袁術3家內耗完全被曹操有意(比如驅虎吞狼之計等)or無意地利用了。
最終結論,呂布殺丁原可算是1次反覆,是該予以譴責的,但其後的3次,並算不上反覆——就算是反覆,也是被逼的——無論是袁紹的故意逼迫還是劉備的無意逼迫。
被埋沒的名將——高順
更新時間2011-2-5 18:35:46 字數:3060
高順為人清白有威嚴,不飲酒,不受饋遺。所將七百餘兵,號為千人,鎧甲斗具皆精練齊整,每所攻擊無不破者,名為陷陳營。順每諫布,言“凡破家亡國,非無忠臣明智者也,但患不見用耳。將軍舉動,不肯詳思,輒喜言誤,誤不可數也”。布知其忠,然不能用。布從郝萌反後,更疏順。以魏續有外內之親,悉奪順所將兵以與續。及當攻戰,故令順將續所領兵,順亦終無恨意。《英雄記》
高順--歷史筆下漏掉的名將,一個實實在在的忠臣,一個深思遠慮使謀化策的謀臣高順是一個很注重個人修養的人。他很有威儀,治軍也很嚴格。高順不飲酒,這在當時對於一個武將是很難得的。他也不接受別人的饋贈。同為呂布部將的侯成,有一次丟失了戰馬,後來找回。眾將帶了禮品去恭賀他,侯成用自己釀的酒招待眾將。宴飲之前,侯成先給呂布送了些酒肉過去。呂布大怒,因為呂布曾在軍中下過禁酒令。侯成非常害怕,趕緊回去把酒倒掉,並把眾將送的禮物都退了回去。《素書》說:“貶酒闕色,所以無污。避嫌遠疑,所以無誤。”這一點,高順做到了。
高順也有資格做一個名將,他的部屬僅有七百多人,平日的鎧甲戰具都修繕得精練整齊。每逢戰事,幾乎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人們給了他的部隊一個稱號--陷陣營。高順跟隨了呂布,在呂布神勇的光環下,高順的光彩便暗淡了許多;在呂布的戰略眼光下,高順的才能便打了一個折扣。
高順也是一個忠臣。他死心塌地的跟隨呂布,雖然他知道呂布不會成就大事。高順經常勸諫呂布說:“凡是破家亡國的君主,並不是手下沒有忠臣和能臣,是因為君主不能用人。將軍每次的言行舉動,都不肯深思熟慮,事後推委於‘失誤’,將軍的這種失誤太多了。”高順這段話,不僅適用用於治兵理國,對現代企業用人也很有現實意義。呂布也知道高順是個忠臣,但是他仍然不重用高順。呂布和郝萌反後,更加疏遠高順。魏續和呂布有親戚關係,呂布便將高順的部屬全部交給魏續帶領,實際上就是奪了高順的兵權。但有戰事的時候,呂布也離不了高順,還讓他指揮他原來的部隊去作戰,而平日,這些部隊歸魏續統領。即便如此,高順從跟隨呂布,到為呂布赴義,始終沒有恨意怨言。《三國演義》上說,高順被曹操俘虜後,曹操問他:“汝有何言?”高順默然不語。然後曹操縊殺了高順。這段描寫很光彩照人,高順的人格也在他“默然不語”中得到了升華。他沒有象張任那樣,說出“忠臣不侍二主”流芳萬世的言語;沒有象陳宮那樣,做出激烈的反應,主動慷慨就義;沒有象張遼那樣,順應那個時代的處世理念--良禽擇木而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