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455頁

    話說在中原人的眼裡,吐蕃其實是個神秘乖戾的帝國豪氣千雲,重意氣,講情義,卻又野蠻武勇,國家窮苦卻又強悍好戰。

    據藏史記載,遠古時期,炎帝和皇帝都是從青藏高原的東部去黃河沿岸建立政權的藏族後裔,而漢史且正好相反,認為炎黃打敗蚩尤後,西征高原”才有了吐蕃先民,五六千年前的往事,姑且不去討論其中孰真孰假,但無論藏族是遠古時期炎黃族的一支,還是炎黃族是藏族一支,都可以證明兩族關係的緊密。

    相傳蚩尤部落極善於鑄造劍器,在中原部族還都是蠻荒石兵的時候,蚩尤部族就懂得了以銅為兵”鑄造的銅劍無敵於天下,仗著這神兵利器”蚩尤部族北上,與中原的黃帝部族展開了浴血大戰。

    而黃帝部族還停留在石器時代,不過卻極善於躬耕農事,歷經數千年,誰也說不清其中的奧秘,最後蚩尤銅兵反而戰敗了,蚩尤也被黃帝誅殺了。

    打敗了蚩尤,黃帝部落也學會了蚩尤部族鑄造劍器,雖沒有得其精髓,但在那個時代,也是無敵天下,據漢史記載”也就是在那個時候,黃帝西征高原,才將躬耕之術和鑄造之術一併傳了過去,因此吐蕃之民雖善於遊牧,但其本身乃半農耕民族”懂冶煉,知農事。  

    不過自炎黃傳說以後,青藏高原在過去有記載的幾千年中,大部分時間都是默默無聞的,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莫過於跟大唐、阿拉伯帝國並立,幾乎成為世界最強大的國家之一。

    甚至在與全盛時期還與大唐帝國爭奪中國西域的主宰,雖然敗極多勝極少”但在幾次重要的大戰後卻真的一度切斷了大唐的絲綢之路,奪得了安西四府,甚至還與阿拉伯帝國爭奪中亞的勢力範圍,且一直不落下風,可謂強大到不可思議。

    但令人覺得真正不可思議的是它的人。”青藏高原到當代人口不過五百多萬,而大唐年間吐蕃帝國的人口大概也不到百萬,當然,算上他的占領區人口大約有三百多萬,但是同時期的大唐不算黑戶也有六千多萬,如同後世的蒙古一般,遊牧民族總是能在軍事上創造奇蹟的。

    大非川一役,吐蕃精銳戰兵折損了四十萬,國內可謂精壯盡去,剩下的全是些老弱殘兵,不值一提,至於那依附吐蕃的百多萬小國小族”怕是不需要大唐示意,就會立馬翻身農奴把歌唱。

    李治如今需要做的就是如何接受吐蕃留下的這片土地,放任不管的唯一結果就是養肥高原上另一個民族,然後終有一天再和漢民族兵戎相見,因此在武媚娘等人離開後”李治留下來就是為了和一干隨軍出行的文臣們”共同商討如何治理吐蕃。  

    當然在商討之前”唐軍還要先拿下吐蕃其它重要城池”那時才能談上其它。

    ※※※※※※※※可愛的分界線※※※※※※※※

    中軍大帳中”南征的大唐大小將領濟濟一堂,分成兩排。左起的是資格最老的劉弘基”然後是劉仁軌、高侃、郭孝恪、右驍衛大將軍契芯何力、劍南道行軍總管任雅相,扶餘道行軍總管蕭嗣業,鏤方道行軍總管程名振,沃沮道行軍總管龐孝泰等,右邊則是蕭陵、武家兄弟、李業詡、李業嗣、杜荷、群遲寶林、尉遲寶慶、尉遲寶床等年輕將領。

    李治欣慰的看著眾人,舉起手中的密折”笑道:“先鋒尉遲老國公捷報”吐蕃圍困烏海的數萬大軍,已被老國公於三日前擊潰,老國公親率九千騎兵突襲城外數萬敵軍,血戰一日”斬首兩萬餘。”

    李治說完後,大帳仍然是一片平靜,沒有興奮的議論,也沒有交頭接耳,更沒有慷慨陳詞大唱讚歌,眾將一如既往地在默默站立,悠悠然地聽完李治的陳述捷報,慢條斯理的,似乎一切都理所當然,若不如此,反而奇了怪了。

    搖搖頭,李治心中無奈,這放在後世明清之際,足以揚威耀武了,放在如今的大唐卻感受不到一點激動。  

    這讓李治想到了印度,後世奧運會上,印度曾經奪得了一枚射箭比賽的金牌,回國後,那名運動員被冠以民族英雄的稱號,連總理都親自接見”而當時的中國人人卻都在猜測,中國的金牌總數會不會突破一百,想那桌球世錦賽,別人都是這樣問:“這次世錦賽,前五名有幾個是中國的,不會又包攬。”

    及至到了大唐,先是滅東突厥、然後滅高昌國,分裂西突厥,期間更是成功剿滅數十次國內叛亂”然後是滅高句麗三國、滅西突厥,如今薛延陀也快滅了,吐蕃也快滅了,這樣的武功,哪怕再謹小慎微的人,也難免滋生倨傲之心。

    李治沒有說什麼,他能感受到眾將心中百戰必勝的決心,傲就傲點,只要總的國策戰略走對,哪怕未來在戰場上吃點小虧也沒關係”這份一往無前必勝的決心,才是真正價值連城”任何東西也換不來的。

    “到了現在,眾愛卿心裡也自明白,自大非川一役後,吐蕃已無再抗之力”而且大非川的戰況朕已經放風出去了,如今吐蕃占領下的各部族怕是馬已餵好,刀已磨亮,只等近日動手了,吐蕃國內剩下的三萬敢戰之士也都已經收縮回邏些,你們如今與其說是攻城,不如說是接受更加妥當,朕要你們像閃電一樣在十日內拿下吐蕃各大重城,然後會師邏些,沒問題。”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455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