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4頁
下午5時16分,英格蘭島已經風聲鶴唳。面對議會和英國民眾的怒火,貝蒂不得不考慮是否調動快速艦隊截殺德國偷襲艦隊。
快速艦隊的戰列巡洋艦擊敗德國老式戰列艦理所當然,然而在茫茫北海找到那支偷襲艦隊並不容易,比找到對手還要困難的是判斷這是否又是一場西萊姆式的多格爾沙洲海戰,畢竟快速艦隊並不是第一偵查集群的對手。
好在剛獲得的密電碼幫了英國人不少忙。德國人還不知道皇家海軍已經破譯了他們的密電碼,他們的一舉一動都直接暴露在皇家海軍視線中。在威廉港,西萊姆和他的大洋艦隊就好像跳梁的小丑一般,使出拙劣的技巧動員第一偵查集群以干擾皇家海軍的視線,掩護第三戰列艦隊出海,卻不知道皇家海軍高層在第40號房間的努力下已經識破了全部陰謀。
下午5時34分,第一偵查集群完成補給後果然沒有直接出海,而是取消戰備狀態,留在威廉港。
“將軍,現在就出擊吧!”
斯卡帕灣,奧斯蒙德布羅克中將按捺不住內心的竊喜,將拳頭撐在辦公桌上,建議道。
“不,再等等,讓快速艦隊趁夜輕載出海,與提前出海的補給船隻匯合,在弗斯灣進行夜間海上補給。”貝蒂閉著眼睛估算兩支艦隊的相對時間和航程,輕輕地搖頭回絕了布羅克中將的意見。“西萊姆只是狡猾的狐狸,所以寧肯讓快速艦隊犧牲一點時間不能叫他看出什麼不對勁的地方來!”
第九章決戰奧克尼(二)
(往回翻上一節的時候發現莫名出現德國第三戰列艦隊,應該是第二戰列艦隊,再次手賤了;還有,有點生疏了,給我一點時間找找狀態。)
大艦隊總司令的辦公室,貝蒂感概萬千。
老朋友兼老對手海蒂西萊姆的銳敏嗅覺猶在。在新的戰力美洲那個經濟巨人即將捲入歐洲戰爭之前,德國海軍戰神選擇背水一戰的時機和方式無疑是令人驚艷的。
全世界都知道德國人正在內訌,美國人正在備戰。
戰爭的第四個年頭,精悍的德國陸軍雖然精疲力竭,但仍舊沒叫協約國數百萬大軍逾越雷池一步,將戰線牢牢控制在西線的法國首都巴黎,東線的波羅的海、烏克蘭腹地一線。同樣是這一年,德國工人黨卻成為協約國不是盟友的盟友,在德國腹地攻城略,趕走德皇威廉之後將矛頭直指維繫德意志帝國存在的根基帝制。
協約國人紛紛瞪大了眼睛,以最邪惡的居心去期待德國這場鬧劇能夠永久的繼續下去,憧憬幾乎打殘了俄國的德意志戰車自行走向毀滅,協約國能夠不費吹灰之力獲得勝利。為了支持工人黨,英法不惜許諾大量利益以維持俄國民主政府繼續戰鬥的決心和意志,力求拖住東線德國,在軍備不整的前提下強行發動對巴黎的反攻,牽制西線德國,讓德國國內的暴動能夠繼續發酵、深化。
一如上個世紀末的美西戰爭,被英國人布設的水雷炸沉了的美國走私貨輪哈德利號成為好戰分子擺脫門羅主義最好的藉口和理由。失去民眾輿論的支持,和平主義者威爾遜再也阻止不了國會傾向戰爭。
美國人擁有一支實力不俗的無畏艦隊。一旦這支艦隊加入北海戰局,原本就微微傾向英國的均衡遊戲無疑會呈現一邊倒的局面,屆時,德國人的機會將變得異常渺茫。
到這時,世人都以為德國人已經失去了爭雄大洋的時機,即便是相信西萊姆戰略目光的海軍評論家也不會認為戰爭會在6月份爆發:英國人穩操勝券,戰役時間越遲對他們越有利。德國各方政治勢力的角力尚不明朗,海軍戰神西萊姆只能要頂著國內動盪不安的壓力。估算美國人的參戰時間強行發動決戰,而直到目前為止,美國人的備戰工作仍舊毫無頭緒。
南北戰爭後,美洲的經濟巨人已經太久沒有經歷過大規模戰事的淬鍊,軍官極度缺乏並且毫無經驗,後勤部門面對空空如也的軍火庫和軍工廠排到1919年的軍火訂單毫無辦法,徵兵工作更是進展緩慢。六月參戰是不切實際的。
在這個時間點,除了了解海蒂西萊姆的英國大艦隊總司令戴維貝蒂,沒有人會注意到位於風暴腹地的威廉港大洋艦隊正磨刀霍霍,沖北海對岸的大艦隊亮出鋒利的獠牙。
如果不是大英帝國掌握的情報優勢,西萊姆發動戰役的時機可謂完美,戰前的戰術欺騙更讓人驚艷。
考慮到來自美國的海上援軍和德國國內的動亂。絕大部分皇家海軍人對於新一輪海上戰役並不是十分熱衷,即便是發動海上決戰也認為時間拖得越久對英國越有利。為了避免德國人再次偷襲大英帝國海岸線迫使大艦隊不得不採取行動,英國海軍部在海峽艦隊囤積了大量老式戰列艦和幾艘萬噸級裝甲巡洋艦,又將幾艘新銳裝甲巡洋艦抽調至哈里奇艦隊,6月17日。大艦隊派出快速艦隊檢測情報真偽後將除第四戰巡分隊三艘日德蘭遺孀之外全部戰巡留在弗斯灣以防止任何意外。
可是,海軍部的精心安排並沒有阻止西萊姆“突圍”。
借著愈演愈烈的什勒斯維希叛亂和德國人故意拋出來的誘餌第二偵查集群的掩護。西萊姆異常低調的將第二戰列艦隊六艘老式戰列艦調出威廉港,在赫爾戈蘭灣晃悠一圈後又秘密派往庫克斯港。
原本就不受重視的第二戰列艦隊就此消失在英法諜報人員的視線中。6月17日前後,大艦隊與大洋艦隊的隔空博弈讓大洋兩岸有志於海洋的海上強國紛紛屏住了呼吸,大洋艦隊那些威風凜凜的無畏艦和超無畏艦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同樣不會有人注意到在偏僻的庫克斯港,第二戰列艦隊已經蓄勢待發,準備用艦炮教訓英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