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9頁
作戰參謀向貝蒂上將匯報第一戰列艦隊和第四戰巡艦隊的戰損情況,這時候,旗艦復仇號司令塔內瀰漫著一種本不該有的、難以言狀的情緒。然而,這股情緒並沒有延續太久,因為曾經在德國人的圍追堵截下逃出生天的加拿大號戰列艦成就了大洋艦隊開啟新的傳奇。”
第十一章改變歷史的瞬間(四)
我們在評述1917年6月21日這一天的時候總是會用上‘改變歷史的瞬間’這句話。
原話出自德國海軍戰神海蒂西萊姆。當奧克尼群島海戰塵埃落定,德國主力艦拖著傷痕累累的艦身回到威廉港,德國海軍參謀長給海蒂西萊姆的第一句話既不是贏得海戰的祝賀,也不是對逝者的緬懷,而是對剛剛過去的6月21日的震驚,於是海蒂西萊姆將6月21日定義為‘改變歷史的一天’。
讓我們來數數這一天究竟發生多少大事件:1917年6月21日上午,由兩艘紐約級戰列艦和兩艘內達華級戰列艦組成的美國戰列艦分隊穿越蘇格蘭與奧克尼群島之間的彭特蘭海峽,進入炮聲隆隆的北海。
此刻,英國大艦隊和德國大洋艦隊這兩支牢牢占據世界前兩名的艦隊即將在奧克尼群島近海大打出手,而進入戰場的美國人卻只有從本國諜報人員和海軍武官那裡獲得的一些語焉不詳支離破碎甚至自相矛盾的情報。
美國人搞不清北海態勢,只清楚德國海軍和英國海軍都已經傾巢出動,在浩瀚的北海上爭鋒相對,於是美國現階段軍銜最高的海軍軍官休羅德曼少將在他的分艦隊旗艦司令塔內徘徊了很久,直到中午才做出讓他在隨後的數十年間淪落至美國人人喊打境地的最終決定。
11時45分,內達華號戰列艦再次打破無電線靜默。向他們的海軍部發出約定好的“鷹旗”代碼。
‘鷹旗’即是‘開戰’,收到電報的親英法派海軍助理部長羅斯福得意洋洋地快步來到白宮。數分鐘後。美國國會異常罕見地在午餐時間召開聽證會。
12時,美國國會,英國特使和美國海軍部助理部長羅斯福先後發表了‘德國和它的盟友正在威脅和損害美國’的報告,在隨後舉行的投票中,美國參眾兩院先後通過宣戰議案。
12時30分,華盛頓國會山外大雨傾盆,美國總統威爾遜一手接過美國國務卿、著名的和平主義者威廉詹寧斯布賴恩的辭職書,一手拿起宣戰詞。面無表情地站在國會前宣讀戰書,仍由記者用鎂光燈將震驚世界的畫面記錄。
威爾遜宣讀戰書標誌著隔岸觀火的最後一個大國也捲入戰爭泥淖。1914年歐洲人點著的烽火在非洲、在亞洲、在大洋洲燃燒,三年後終于波及美洲。儘管美國政府收到無數雙由民眾寄來的鞋子,但是資本家的力量無與倫比。
歐洲戰爭正式進階成為世界戰爭,二十年後,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簽訂的、涉及數十個國家的停戰協議墨跡未乾,新的戰爭便爆發了。於是這場戰爭再次被更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
這一天,威爾遜這樣說道:
‘世界必須安全民主……權利比和平更可貴,我們將為自己最珍惜的東西而戰鬥。’
可事實是當美國人以極大的“毅力”放棄他們珍愛的和平,選擇讓民主和自由照耀歐洲大地的時候,包括堪薩斯州的芬斯頓部隊在內的第一批陸軍已經登上開往英國達文波特港和法國諾曼第的運兵船,第一支海軍‘護航艦隊’早就越過浩瀚的北大西洋。穿越彭特蘭海峽進入北海。
同樣是6月21日,法國的巴黎盆地,另一場劇變發生了。
這個夏天,德國國內動盪不安。照例是海軍勢力與皇帝的水火不容,隨後工人勢力崛起了。他們相繼發動基爾起義和什勒斯維希起義,與反撲過來的保守力量打成一團。而這時候,內外交困的德皇退位了,想要取而代之的軍事統帥部也沒能接管權利真空,最終形成保皇黨、海軍、陸軍、容克、資產階級和工人黨相互糾纏的局面。
內亂削弱了德國陸軍,在西線,精悍的德軍稍顯頹勢,於是看到收複本土希望的法國陸軍總司令霞飛將軍不顧西線英法聯軍在四月末五月初旨在阻止俄國退出戰爭而強行發動的牽制戰役中損失慘重的事實,執意要發起新的戰役,誓言徹底奪回巴黎,一口氣將德國趕出法國本土,將戰火燒至德國。
英法聯軍在韋維爾元帥的領導下發起一系列攻勢,但是在擅長防禦作戰的德軍面前,自信滿滿的聯軍再次損失了二十萬人。六月中旬,英軍開始拒絕聽從法國人的任何命令,六月十七日,法國軍隊開始出現大面積的譁變和兵變,起初只是幾個團拒絕服從命令,可是在霞飛將軍採取強行措施後,軍官與士兵的對立加劇,最後漫延到整個法軍。
6月21日,巴黎前線部隊全部譁變,叛軍衝擊前線司令部,扣押前線指揮官,派出代表聯繫德軍,在沒有維繫政府授權的前提下單方面宣布與德國人進入停戰狀態。
這一天,大英帝國也是黯然神傷。
當囤積了英倫三島全部陸軍力量的都柏林在愛爾蘭獨立軍持續攻擊下最終陷落,愈演愈烈的愛爾蘭暴動終於徹底失去控制。
英國國防委員會的那群酒囊飯袋們叫嚷著絞死他們的陸軍大臣基奇納勳爵,卻拿不出更好的辦法來抑制愛爾蘭暴動。首相博納勞希望貝爾福能夠重新就任愛爾蘭大臣,全權處理愛爾蘭暴動,不過海軍這邊同樣需要貝爾福這樣鐵腕人物。地位風雨飄搖的陸軍大臣基奇納甚至只能將保衛愛爾蘭的希望寄托在剛剛離開紐約港,尚在廣袤的北大西洋上顛簸的美國陸軍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