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頁
馬尚書站了起來,看著陳省華道:“陳大人真是教導有方,這三位公子皆是出奇之人。這大公子沉穩、二公子已是進士出生、這三公子更是才華橫溢,著實讓老夫嚮往。
沒想犬子無知,有眼不識金鑲玉,使得這一場誤會,老夫在此,與陳大人賠罪了這一席話說出來,已是躬身施禮。
陳省華與陳堯叟、陳堯咨二人忙的扶起這馬大人才入座,陳省華笑道:“既是兒女親家,何必如此多禮”小陳堯叟便也與馬大人微微拱手。
馬尚書聞此,臉色露出微微笑意,捋了捋鬍鬚,笑道:“陳大人之言甚是,老夫倒是俗套了
昌端呵呵笑道:“這話倒是不假,今日柳大人亦是在此,陳大人可是兩位親家在此了,自是要雅致一番。這一篇苕賦,便足以與我等品味馬尚書聞此,道:“呂大人此言,可是對這文章有所悟?”
昌端捋了捋鬍鬚,笑道:“這紅著平凡之極,生長一春,便似極了這些熙熙攘攘的百姓子民。我等為官朝堂。遠離百姓,不知生民之疾苦。今日聞得這《苕賦》,老夫如暮色之下,問清晨至鐘鳴,怎能不讓人所似
柳開也是點了點頭,說:“此言甚是有理,老夫每每念及這紅薯,便想及這黎庶興苦。我輩為官,俸祿幾百擔,歲晏有餘糧,卻不知這民生之疾苦,說起來,甚是慚愧
呂端點了點頭,對陳堯咨笑道:“三公子,老夫今日有一不情之請,望公子成全
陳堯咨見他如此之說,不覺心中疑惑,笑說:,“不知大人有何面命之事,堯咨必定全力以赴。”
昌端站起身,卻是拱了拱手道:”老夫甚喜這《苕賦》,可否求得陳公子些許筆墨,便以這《苕賦》為題,書寫一幅,老夫自是細表,懸於正堂,也可每日自省。”
陳堯咨知曉這呂端乃是正直之人,為官清廉,心中敬佩其為人,見他提出此言,也不好相拒,只能應了下來,“呂大人抬愛,既是大人所命,堯咨怎能推辭,這便為大人書寫一幅。小
陳省華聞此,忙的叫家丁送上些文房四寶,鋪上案幾。陳堯咨研墨提筆,不到片刻便收筆而去。幾人皆是好奇的圍觀起來,只見這書從右軍遺風,飄飄如浮雲,得顏真卿大氣,有胸中海納百”之風度,引得眾人讚嘆不已。
昌端笑道:“此文雖是寥寥數字,卻千金不換,老夫只是與知己之士共勉。
幾人聽聞,皆笑顏起來,這勝雪時日。光景賞心悅目,這些出入廟堂之人,本是忙碌之極,難得有此閒暇之時,誰不想寬下心來,舒心樂趣一回。
這已是年關將至,太宗趙光義召宰輔寇準、中書門下平章事王旦、參知政事呂端、並李沉、柳開等人候旨垂拱殿後御書房議事。
這君臣相顧數言,已是夜幕沉沉。這御書房已是點起了昏昏華燈,照的這昏暗的政事御案映出些輝影。昌端奏出奏些官吏兵戎之事,又是言及這國庫耗費,已是日益加重。
太宗聞得此言,不禁沉思起來,自從本朝開國以來,皆以集權為要,這樹幹雖強、枝葉弱如今朝堂更是突顯,這冗員之事已是迫在眉睫。太宗看了看呂端,又是看了看侍立一旁,沉寂不言的柳開朗聲道:,“此事擱置再議,能得養這大宋之國體便可
這翰林學士李昉心中更是詫異,聞此之言,登時鬆了一口氣,出奏道:“自聖上太平興國年下旨,微臣等扈蒙小王克貞小宋白十三人撰《太平廣記》,書成已有數年。今滋陛下下旨,微臣等人撰修古書總類,已是有些年頭,如今深感文辭之士匿乏,微臣彈精竭慮而成。成奏請聖上御覽,不知陛下做序如何,因而微臣有此一問
太宗雖是戎馬疆場,亦是喜文之人,聽聞此事,不禁笑道:“此書千卷,聯欲一年讀遍。可這國事繁多,卻日益稀少的停了下來,至今未能閱覽完畢
李昉聞此,笑道:“陛下既
忙,朝堂官吏分責。為陛下分憂,這有何不較這細微瑕疵之事。古人有云,瑕不掩瑜,便是如此
昌端聞此,不禁冷笑道:“李大人此言,這朝政冗苛,百姓興苦,在李大人之眼裡,便是如此不值一提麼?。
李昉看著呂端,呵呵笑道:,“呂大人此言差矣。自太祖開國以來,勵精圖治,如今太平盛世,歌舞昇平之時何來酗生之疾苦。呂大人身在朝堂,卻是深知這百姓之苦,難道呂大人有通知天地之本事?。
呂端聞此,卻是心下平緩,微微含笑。出列道:“陛下勿憂,微臣雖是身在朝堂,但絲毫不敢忘卻百姓興苦。但自入京為官殿臣,已是不知田間地里。可今日微臣機緣之下,得見一人,微臣如身在父母之官,心在百姓之身。此人遊學幾年,得民之疾苦,深知民心之邀,微臣與此人雖是閒聊片刻,卻是豁然開朗。”
太宗見他說此,不覺心中奇異,這呂端煞是愛結交一些布衣寒門、窘身白丁之人,卻是不知這回又是何人,看著這言笑的呂端,奇道:,“不知到底是何人,更能使得呂大人又如此之感,聯到是好奇不已。
昌端笑道:“陛下勿憂,此人陛下已是見過。”
“見過?”太宗更是奇異,他見過之人更是不少,這要想起何人,不是大海撈針麼,這樞密副使劉禹錫道:“呂大人何必如此啞謎,難不曾對陛下也不肯直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