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244頁

    第二部怒海潮生第四十一章灑酒祭雄傑

    一年一度秋風勁,然而台灣的秋天卻遠不如北國之秋來得濃郁,來得悲涼。天空依然是艷陽高照,草木也還是一片生機勃勃的青翠蒼鬱,只有稻田中那倖免於戰火的禾實纍纍的金黃色波浪,才讓人恍然間想起原來秋天已經到了。

    儘管新竹附近的百姓剛剛經歷了一場國喪家亡的巨變,但志願軍的到來,以及暫時緩和下來的戰局,又讓他們惶惶的心情漸漸恢復了平靜,人們一如往昔,開始為著即將到來的“中元節”緊張地忙碌著。

    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就是民俗中的鬼節。在古代,七月的中元普度是一年中的重要祭典,而在台灣社會,中元普度更是受到了普遍的重視。十七世紀以來,大陸百姓冒險來台拓荒,毒蟲猛獸、瘟疫疾病以及勞累械鬥都時刻威脅著他們的生命,“九死一生”就是當時拓荒者生活艱險辛勞的真實寫照。台灣的中元普度,祭祀的就是這些客死台灣,曾經與他們親如兄弟的拓墾者。不過進入十九世紀後,七月的普度祭奠又增加了為保衛鄉里而犧牲的人們,因而這一傳統民俗除了有佛、道兩教的宗教內涵,更有著特殊的歷史意義和社會意義。

    邢亮原本並沒有對這個傳統的節日太過重視,在他的印象中“鬼節”不外乎就是給亡者燒紙錢的日子,他如今哪有功夫和心情去關注這種民間的祭祀活動。不過,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裡,他聽了吳湯興等人關於台灣“中元節”的介紹後,卻靈光忽現:參加中元普度的儀式,祭祀那些開拓寶島、抵抗侵略的死難者,豈不正是一個動員民眾、團結民眾的大好機會?  

    自為期三天的“台灣民主國抵抗力量聯席會議”順利結束,所有的工作都按照會議形成的決議,按部就班地開始啟動。除了留下參加訓練班的人員,各路群雄大都陸續返回了自己的駐地。劉永福也未在北埔多做耽擱,第二天就趕回了台南,開始對黑旗軍各部的部署重新進行調整;負責兵工廠、軍火庫等重要設施遷移工作的丘逢甲,在與邢亮交流後,覺得遷移的事宜早不宜遲,還是儘量抓緊為好。因此在黎景嵩返回台中後沒兩天,他也匆匆地趕了過去。

    另外,由黑旗軍、新楚軍、新苗軍以及其他各部義軍高級軍官組成的抗日聯軍游擊幹部短期訓練班,也在邢亮的親自主持下正式在金廣福公館開課。“嘩啦”一下子住進了一百多號人,使得金廣福立時便熱鬧了起來。每天出操、訓練的“一、二、三、四”,上課、討論的熱烈場面,還有業餘時間教唱的《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游擊隊歌》等抗日歌曲,給這金廣福公館增添了一道獨特的風景。以至於沒有多久,就連北埔的鄉民、孩子也都能夠哼唱上幾句。

    與此同時,為了迅速提高義軍的戰鬥力,志願軍還應吳湯興、徐驤、姜紹祖等人的邀請,精心選派了一批幹部進駐新苗軍各部,幫助他們整編訓練隊伍。一時間,從中壢、南寮、楊梅、湖口到關西、竹東、新竹、大溪、北埔,整個新竹地區都掀起一個整訓、練兵、大比武的熱潮……  

    新竹下枋寮義民廟是全台義民廟的總壇,始建於乾隆53年(1788年),由於乾隆皇帝曾三賜御筆褒忠匾額,遂更名為“褒忠亭”。每年的七月普度,來自桃園、新竹、苗栗等地的客家人,都會成千上萬地湧向下枋寮祭奠義民。不過,今年的中元節普度,卻由於丘逢甲、邢亮、黎景嵩以及眾多的台灣知名人士紛紛參加,而被賦予了更多的特殊含義。

    隨著初升的月亮慢慢爬上東山,打開“鬼門”的時刻到了,只見義民廟山門前那些上書著“慶贊中元”的燈籠同時點燃了起來。廟裡廟外一片燈火通明,光明將引導鬼魂從地獄來到人間,莊嚴隆重的祭奠儀式以迎請鬼魂的形式拉開了序幕。

    邱逢甲、黎景嵩是得知邢亮要親自參加今年的中元節普度,特意從台中趕過來的。此刻,他們二人與邢亮、蕭山共同站在隊伍的最前面,緊隨其後的是汪春源、羅秀惠、黃宗鼎等台灣知名士紳以及當地望族的族長。再後則是新苗軍的吳湯興、徐驤、姜紹祖、陳起亮;新楚軍的楊載雲、李維義;黑旗軍的吳彭年、賴永興;以及新竹、苗栗兩縣的文武官員100餘人和一眾百姓的代表。上千人的隊伍秩序井然,眾人虔誠恭敬地依次在前殿的香爐焚香禮拜,再用三牲、五果、山野百味祭祀供奉在前殿的三山國王、神農黃帝和觀世音菩薩。等這一切都順利結束,眾人又按照順序進入後殿,真正的中元普度祭祀儀式這才正式開始。

    下枋寮義民廟規模宏大、氣勢雄偉。廟內供奉著乾隆親筆書寫的“敕封東褒忠義民位”的神牌,大殿上方懸掛著乾隆御筆“義魄千秋”和“義烈長昭”的褒忠匾額。廟後小山崗上就是著名的義民冢。擺放在冢墓前的祭品極為豐盛,除了牛、羊、豬三牲之外,尚有雞魚、米糕、果品、菜蔬等十碗、十碟、十葷、十素,以滿足八方鬼魂的口食之欲,這就是普度儀式中的施食儀式。

    浮雲遮月,夜空變得忽明忽暗,迷離的夜色使得祭祀的場面益發沉重起來。擔任今年祭祀儀式爐主(主祭)的邱逢甲整了整衣冠,又向四方行畢大禮,這才面色肅然地開始宣讀祭文:“八方大眾爺、義民爺、萬善爺、好兄弟……同是我同胞手足,義烈男兒。在世為保四鄉黎民百姓,在天以保地方清淨安寧。去歲甲午仲夏中日失和,其理屈在倭奴,既奪我藩服,又犯我遼東、山東,再犯我台灣。逢甲上承天命,下秉民意,願與劉大將軍、辛總指揮、黎議長諸人同心同德,守土保民……望諸公在天之靈,佑護我等驅除倭奴,保我桑梓……”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244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