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頁
這是一家經營山東菜的飯館,臨街的四合院鋪面雖不像有些大飯莊那麼寬敞、氣派,但門面的裝潢布置卻也古樸雅致,特色鮮明。看到有客人上門,堂頭(跑堂的領班)立即殷勤地迎上來,熱情地吆喝著:“二位爺,裡邊請啊,您那!”
待馮華二人步入大堂,他又恭敬地問道:“二位爺是來找人的,還是自己點菜吃飯?”
“找人,你可知翁大人在哪裡落座?”馮華淡淡地應道。
“原來是翁老大人的朋友啊!趕快裡邊請。”說著,趕在前面引路,嘴裡還在叨叨:“二位可是馮爺、李爺?翁大人早有吩咐,正在‘松鶴軒’等候二位爺。”聽到馮華他們是翁同龢請來的,堂頭愈發地殷勤起來,一面小心地在前面引路,一面熱情地介紹著本店的一些大概情況。
雅座在二樓,相比於樓下的喧譁熱鬧,樓上不但更加寬敞明亮,而且也清靜多了。位於左右兩側的雅間,大大小小一共十二個開間,每個房間皆是木雕硬板隔斷,鏤花紅木隔扇,雖無雕樑畫棟那樣的金碧輝煌,卻於平易中顯示出古色古香,四壁的牆上還掛著一些名人的字畫,幽雅異常。
馮華二人步入位於左手第一間的“松鶴軒”,就見一身便裝的翁同龢正與另一個年齡比他稍大,頭戴瓜皮小帽,身穿黑緞子長袍馬褂,略微顯得有些清瘦的老者飲茶聊天。
看到馮華、李九杲到來,翁同龢很是高興。他邊站起身招呼二人,邊向另一個老人進行介紹:“子夏、秋陽(李九杲的字)來的正好,老夫給你們引見一下,這位就是老夫的至交好友禮部尚書、軍機大臣李寄雲(李鴻藻字寄雲);寄雲兄,他們就是取得遼東大捷、威震敵膽的臨榆鎮總兵馮華及其副將李九杲。”
聽說這個老人就是與翁同龢齊名的李鴻藻,馮華和李九杲不敢怠慢,急忙上前拜見:“臨榆鎮總兵馮華、副將李九杲參見李大人。”
身為帝黨要員的李鴻藻對馮華二人自然也是極為看重和有好感,看到二人進行大禮參拜,連忙起身擺手道:“二位將軍不必過分拘禮,咱們還是坐下說話。早就聽叔平兄(翁同龢字聲甫,號叔平)說你們已經到了京師,只是由於公務繁忙一直未曾得見。今日的便宴,就算老夫和叔平兄為二位將軍接風洗塵。”
翁同龢聽了也是頻頻點頭,一再囑咐二人不必如此多禮。看到馮華他們依言落座後,他又喊過堂頭:“還是按老規矩,你估摸著給安排幾個特色菜,再給來上一壺好酒。”
堂頭看來對翁同龢的口味、習慣已經非常熟悉,只是略微思忖了一下,他就利索地回道:“翁大人,小的就給您安排白菜燒紫袍、吳魚片、江豆腐、潘魚、紅燒海參和一品官燕几個本店的招牌菜。另外,今天還有剛進的白洋淀大螃蟹,我也給您上幾隻。這些菜您幾位先慢慢吃著,不夠了再添,您老看這樣可好?”
微微地點了點頭,翁同龢又吩咐道:“酒菜給快點兒上。另外,你給招呼一下,不要讓閒雜人等打擾了。”
廣和居原名隆盛居,是開業於咸豐年間的京城老字號,坐落在宣武門外菜市口的北半截胡同。翁同龢未作帝師前,曾在離此不遠的南橫街上居住過很長時間,平時常愛約朋友到此聚會。由於今天(5月8日)是《馬關條約》換約的日子,而且皇上的身體仍舊病懨懨的起色不大,因此心煩意亂的翁同龢乾脆約上李鴻藻在廣和居宴請馮華和李九杲,一來是喝酒散心,二來是進一步增強雙方的感情。
雖然李鴻藻的在座,讓馮華和李九杲感到有些拘束,但是由於雙方都在有意識地親近對方,因此酒宴的氣氛很快就變得融洽和輕鬆起來。翁同龢一邊與眾人閒聊些京師的風土人情、趣聞軼事,一邊向馮華他們介紹著廣和居一些特色菜的來歷:“子夏、秋陽,廣和居可是京城的老字號了,它的很多特色菜都出自一些名人之手。像今日咱們要的吳魚片、江豆腐和潘魚,就分別傳自吳均金、江叔畇和潘炳年幾個人。另外,還有一道‘曾魚’,更是出自曾國藩大人的傳授,改日老夫再請你們嘗嘗……”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翁同龢率先將話題又引回到眾人最感興趣的時政上:“子夏,你前兩日轉遞的南海康有為的萬言書老夫已經通篇看過了,書中所言改革之條理甚為周詳精當,確實令人耳目一新、精神為之一振,我已於昨日以密折將其專報給皇上了。”
剛說到這裡,李鴻藻在一邊插話道:“康有為?前些日子,就是他領導舉子們去都察院上書的吧!聽說他已中了今科進士,並被授予了六品的工部主事,他如今在京城中可是大大的有名啊!”
點了點頭,翁同龢繼續說道:“這個康有為到真的是一個人材,只是為人太過狂妄不羈。早在光緒十四年,他就寫了《國事危蹙,祖陵奇變,請下詔罪幾,及時圖治呈》(即《上清帝第一書》),並托人轉遞給我。由於該封事(臣民上書稱“封事”)罔知忌諱、語太訐直,而且並未取得同鄉京官出具的有關其身世證明的印結,於上書體制不合,吾恐遭人非議,故未給其代遞。不過,觀其此次的封事,文筆犀利一如往昔,且比前番更加細緻全面、條理分明,此人當可稱得上一個不可多得的賢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