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362頁

    還在高平等地和芶晞周旋的劉靈,聽說魏植投降。二話不說,帶領部將轉向徐州投靠了正在那裡鬧騰的正歡地王彌。

    在洛陽,散騎常侍潘濤和吏部尚書劉望,共同向朝廷上書,狀告芶晞刑政苛虐。竭索民力。以至於所到之處。民不聊生,迫使無法生活的百姓鋌而走險。

    芶晞大怒。上表要求朝廷殺了潘滔、劉望兩人:“天步艱險。禍難殷流,劉元海惑亂於并州。汲桑石勒階亂於三魏,王彌造亂於青州,魏植劫掠於濟陽(濟水之北)所到之處,赤地千里,生靈塗炭。

    “晞以虛薄,負荷國重,是以弭節(駐節停車。節車行的節度)海隅,援枹(手持鼓槌,表示作戰的意思)山東(崤山以東),督統諸軍,欽承詔命,死而後己。救黎民於水火,挽大難於狂瀾。而滔等妄構,欲置臣於死地。望陛下明察,戮宵小以安臣心。”

    又請請求讓司馬越的從事中郎劉洽到芶晞軍中做軍司馬。

    奏章轉到永嘉皇帝案頭,小皇帝哪敢動潘滔等人。直接就把奏章轉給了還在許昌的司馬越,然後就沒有了下文。

    看到自己的奏章受到如此待遇,心中滿是憋屈的芶晞逢人就說:“司馬元超為宰相不平,使天下淆亂,道將豈可以不義使之(我怎麼能夠接受這種不義的人驅使呢)?”  

    陽春三月,伊洛河兩岸一片生機盎然,綠色地草,紅色的花,正在歌唱的小鳥,河中覓食的鴨子,田中辛勤勞作的農夫,無憂無慮玩耍地兒童,百里外地戰亂和這裡完全是兩個世界的事情一般。

    五艘外形巨大地運輸船,迎著水流,吃力地逆水向上游挺進。船兩側的水輪翻打著水面,激起一片片地水花,盪起一波波地浪涌沖向兩側的堤岸,沖刷著岸邊茂密的蘆葦。大船前後10多艘3多長的小船巡迴周圍,給大船護航帶路。

    王勇強站在船樓上,舉著手中的望遠鏡,看著遠處已經逐漸呈現出來洛陽城的影子,不由自主地讚嘆道:“洛陽真大,比咱們新修地工業城要大多了。”

    他們一行從正月底出發,先從濟水入渤海,又從渤海進入黃河,在石門關東北的黃濟地峽(黃河濟水兩條河流最近的地方)處又接受了一次補給,並且船隊又增加了10艘3多長的小船,這些船是勞工從陸地上拖過去的,小船無法入海,但是卻是在內河航運中必不可少,尤其是船隊要進入又窄又潛的伊洛河道,沒有小船,光靠哪些大船恐怕連行船都是問題。

    “洛陽可是千年古都,要是比咱們的新城還小,那可就說不過去了。聽處明公說,洛陽城人口最盛的時候可是有百萬之數(司州河南郡有戶114400戶,口.:上他們的部曲家奴,人口上百萬沒有任何問題),繁華異常。我還沒有進過這麼大的城市呢,真想趕緊到城內大市(也稱西市,也做金市,在宮城以西)去逛逛,看看裡面到底是什麼樣子。”水軍中隊的中隊長,前鐵甲重騎的中隊長宋儀站在王勇強身邊,舉著手中的望遠鏡,貪婪的望著遠處的洛陽城對王勇強說道,“總座,你看見了幾座城門樓。”  

    “我光看見了漫無邊際的房舍,還沒有看見城門樓呢,你看見了幾座。”王勇強剛想舉望遠鏡繼續看城門樓,忽然看見從旁邊一條不小的河道裡面駛出幾條快船,迅速的叢後面跟了上來。

    “前面船上的人聽著,我們是偃師水師,立即停船檢查。”

    這兩天太熱,熱的睡不好,吃不好,抱歉了各位,混天工作的地方沒有空調,只有回到家裡才能安穩下來,碼點字。求月票,求訂閱。

    正文 第六節:洛陽逞威(九)

    第六節:洛陽逞威(九)

    勇強他們這次出行帶的這幾艘武裝運輸船,屬於江海適合在近海和內河裡面作戰運輸物資人員裝備。因為內河航道比較淺,為了有效的利用有限的水深,能夠裝載更多的貨物和人員,除了把這些船製作成為淺吃水的平底船以外,為了船舶的穩定性,不讓船容易傾覆,這幾艘船的長寬比只有3~4(現代的船舶大多在8上),船身顯得短粗。這樣可以在吃水很小的情況下獲得更大的載貨面積和得到很大的載重量。

    為了加強短粗的船身的橫向強度,這些船採用的是中國傳統的雙龍骨設計,船的主體結構由兩根龍骨配合作為加強筋的肋板組成,龍骨不在船的正中間,而在船底的兩側,中間有10多塊肋板相連,\板就用鐵釘和龍骨肋板相連,這也是中國木製帆船和西方帆船的區別點。西方的帆船採用的都是獨龍骨配合肋骨作為帆船的整體結構。  

    根據以前建造商船的經驗,為了防止船舶漏水,船的外板由兩層木板交叉釘成,局部甚至採用了三層船板,船板中間縫隙由麻灰填塞。

    由於採用的是雙龍骨,船首和船尾自然成為方形,為了在海中行駛,防涌浪,船的兩頭高挑,形成艏樓和+|個比較大的改進就是把舵手裝到了+:.有以前數人才能操縱的動的舵杆換成了舵輪,舵輪上纏繞著繩索,繩索穿過甲板到達下面一層,而後通過固定在船兩舷上的滑輪和在天花板上的舵杆相連,人只要搬動舵輪就可以操縱舵杆,因為舵輪纏繞繩子的部分直徑較小,而舵輪則比較大。外加上舵杆上還有滑輪組,原本要有4~6人才能操縱的動地+.:

    舵也是中國對世界船舶發展史上的一次巨大貢獻。中國的舵最早出現在漢代,在出土地東漢陶船模型上已經有舵的出現了,最早的舵字寫作(音舵),拖也,釋名中解釋為,,拖也,在後見拖也,言弼正使船順流而不使他戾也。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362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