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頁
張金亮迅速讓木匠雕刻各種公約,條例。法規,而後印刷裝訂,開始向全山寨每個家庭分發,學校的課本也開始豐富起來。包括王晏之帶上來的那些書,也被他安排逐漸印刷出來,發給學生們學習使用。當然那些書已經被王晏之斷句分開,並進行了批註,以方便學生閱讀。
刻板和印刷非常簡單。只需要把寫好東西的紙反著貼到木板上,用刻刀刻出來即可。印刷也全靠人力。拿沾滿墨汁的布團向木版上一抹,而後把紙望上一貼,再用干刷子,背後一刷,就可以揭下來,放到一邊晾乾準備裝訂。
而這個時候,西晉王朝還有部分奏摺還在使用書簡,不要說印刷術了,就連紙的使用還沒有普及,一直到東晉,奏摺才開始全部使用紙淘汰了書簡。
當時地書主要也是書簡製作的,那是華族和豪門大戶才能使用地奢侈品。晉朝某某搬家的時候,僅僅為了5000卷書,就動用了三十輛車子。這些書要是用紙來做地話,恐怕一車也裝不滿。
就是當時已經開始普及的紙書也都是靠手抄相傳,一至於大部分學問都掌握具有家學傳統的上古大姓手中。印刷術一直到造紙業非常發達的唐朝才逐漸開始流傳起來。
張金亮也把幾個月以來的造紙的經驗以及程序總結了一下,他看看那些可以用機械的來代替人工。山寨的人力資源可不是那麼豐富,並且技術工人更是極端缺乏,他必須想盡一切辦法來提高勞動效率。
造紙主要程序1:對樹皮浸泡,去除表皮,洗去雜質,保留白色纖維。這個可以通過建造水池來解決。2:曬乾切碎,這個可干,和水力粉碎機來解決,3時間蒸煮這個沒有辦法偷懶,現在還不具備機械化地條件4粉碎,和打漿,這兩個程序現在已經是機械化了。最後的手工抄紙,地想辦法,把他變成機械循環的。
不過這些事情都的慢慢來,在動力水渠沒有造好之前說什麼都是白說。現在只能找一些人進行手工抄紙了,張金亮在動力水渠靠近河道的那面,畫出了一片地方,準備在那裡建設造紙廠。但是他把前三道工序都放到了河的下游,畢竟蒸煮樹皮的味道也太厲害了點,再說漚制漂洗樹皮也需要大量的水源,他可不想把這條河給污染了。畢竟後幾道工序污染還不是太厲害。
就是這樣,他還是想把整個造紙廠全部弄到下游去,但是下游不好解決動力問題,村裡面的是不是應該再修條水壩,就是他馬上要考慮的問題了。
這幾個月他除了搗鼓造紙,就是搗鼓筆,寫毛筆字要求太高,他不希望他的學生每天耗費大量的時間,用來練習毛筆字,當然他不是說練習毛筆字不好,練習毛筆字能陶冶情操,當然是好事,不過浪費那麼多時間去陶冶情操不如多讓孩子們練習應用題。寫的字只要別人能看懂就可以了,以前他使用的是木棍沾墨汁,後來使用鵝毛,還用過鐵皮做的吸水筆,效果都是不很好。自來水筆他沒有橡膠也不可能做出來。
第一個弄的就是現在用的這種鉛筆,他沒有找到石墨,只好用松木炭粉試試,結果用碾
木炭粉混合黏土燒制出來的碳條,脆不說,寫到紙上輕輕一抖都能掉了。根本無法在紙上記錄東西。這哪能用來當筆。
他也想用松木燒墨,用純度比較高的碳黑來做筆,可惜他燒出來的碳黑滓結到了一起,粉碎磨細後,製作的鉛筆,並不比松木炭粉強多少。(一般松木作墨必須先去松香,可惜豬腳不知道,也不會。)
後來他把注意力轉到了煤身上,幹嗎?乾餾,把煤低溫乾餾,製取精焦油來製作碳黑。食用油和大麻油雖然也可以製作碳黑,不過他還不捨得這麼浪費。
煤焦油也分分高溫煤焦油(1000度.=)000).低溫和中溫煤焦油(680-800)低溫煤焦油(450-650度>+分出來的成分並不一樣。
低溫煤焦油主要由和環組成,所以低溫煤焦油分餾出來的輕油——-精焦油對人基本無害。低溫煤焦油甚至可以直接作為燃料進行燃燒。
張金亮用一個大鐵鍋裝上煤,上面用一個鐵皮罩罩住,用來收集焦油。罩上面通了一根鐵皮煙,鐵皮煙很長,用來自然冷卻收集到的氣體焦油。
然後在鐵鍋下面用火慢慢烤,煤焦油就逐漸的從那根管子裡面流出來,聚集在盆子裡面。形成深褐色地液體,冷卻後變成了黑褐色固體(低溫蒸餾煤焦油凝固點21度)。
他知道這是因為煤焦油裡面含有水分的緣故,不過煤焦油裡面有大量的對人身體有害的物質,根本不能使用,他必須從裡面提煉出來精練油,也就是輕油。
當然首先是先脫去水分,他採用的是隔水蒸餾,讓煤焦油的溫度保持在40到70度之間。逐漸的把水分蒸乾,鍋裡面的煤焦油從深褐色變了黑色,他知道基本上已經成功了。
而後他用鐵皮做了一個3多高地蒸塔,開始對製取的煤焦油進行分,依舊是小火,保證鍋內溫度不高於300。蒸塔頂部和下部各引出一根鐵皮管。上部的鐵皮管出來的輕油蒸汽,經過自然冷凝以後形成了米黃色清澈透亮的液體,這就是精焦油。在現代精焦油是製作人造柴油的主要原料。
他製取精焦油地目的只有一個,用來製取高純度的碳黑,不過他點燃精焦油,燃燒製取碳黑的過程中。他忽然想到,這個不是能夠用來點燈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