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597頁

    於是,呂布不但不感激高順的救命之恩,反而卻因為高順看了他的醜態而斤斤計較,暗自記掛於心。為此,他還收了高順的兵權,只有在用他的時候,才將軍權交還給高順。

    也因為這一件事情,高順不再是呂布的臂膀,成了軍中一個閒人。

    可現在的高順不一樣,他有了自己的抱負,自己的理想,不再是原先那個只知道愚忠的高順。他遇到了明主,一個視他如己出的明主。在劉備軍中所過的日子是他最快樂的時光。經過了長時間的耳目共染,在高順的心中也將百姓放在了第一位。他早已立誓,今生今世要跟隨劉備,拯救萬民,雖萬死而所願也。

    “啟稟將軍,前面就是育水了。”此刻高順的“陷陣軍團”已經過了武關,宛郡,直逼安樂縣而來。

    這日,他們已經來到了南陽平原,再過兩里就可到達灌溉著南陽平原的兩大河流之一的育水河。

    行不多時,就來到了育水河畔。

    這時,對岸一名斥候踏水而來,育水河不深,六尺高馬只是漫過了四尺,那斥候來到高順面前道:“將軍,前頭有一支軍隊,正向安樂縣駛去。”

    

    高順看著來人戰馬上的水印,若有所思,沉吟道:“大約多少人馬?打著何人旗號?”

    “人數大約三萬,打的是‘夏侯’‘博昌亭侯’的旗號!”斥候隨口答道,這些問題都是斥候必須要探清楚的,因此回答得非常的快。

    “博昌亭侯”是夏侯淵血戰烏丸的時候,曹操念其功高,封他的。

    高順一聽“博昌亭侯”就知道了對方的領兵大將是有著“急速將軍”這美名的夏侯淵,他想了一會兒,問道:“對方是什麼兵種?”

    “騎兵和步卒各占一半!”斥候再次回答道。

    “各占一半?”高順一楞,望著育水河出神,良久,才道:“全軍調頭,向北方沿河急行!”

    傅彤得到了高順的將令,快馬趕上,詫異的問道:“將軍,為何不在此地造橋?須知,繞過育水河需要多花上很多的時間。”  

    高順沉著的說道:“若是我們此刻造橋,不過半日,我先鋒大軍就將死傷過半,隨時有覆滅的危險。”

    傅彤見高順面色冷靜,不像是在說謊的樣子,忙問道:“這是為何?”

    高順笑道:“初春剛過,正是春雨多的季節,育水河是南陽平原最大的河流,它雖不及黃河的澎湃,長江的浩瀚,但卻也是養育著南陽百姓的河流,絕對不可能只有如此水量,唯一的解釋就是對方在上游將河流截住了水勢,他們打算利用我們造橋的時候,將我軍沖個乾淨。”

    傅彤點頭,道:“那前面的夏侯部隊是假的嗎?”

    “沒錯!”高順嚴肅的說道:“若順所料不差,前方並沒有三萬士兵,頂多就是一些虛張聲勢的雜兵而已。”

    高順這麼說也是從兵種開看來的,夏侯淵以驍勇善戰和行軍的速度聞名天下,他在平原上居然用步兵,很明顯就是為了虛張聲勢和誘敵來攻。

    不然不可能這麼湊巧三件值得懷疑的事情連續出現。

    高順猜測得不錯,夏侯淵打的就是這個主意。  

    夏侯淵拿下魯山後,就馬不停蹄的向安樂縣奔來。不過,由於奇襲魯山這一役,已經暴露了夏侯淵的大軍。

    安樂縣的太守廖化緊閉四門,做了一系列的防守準備。

    由於夏侯淵奔襲來的是騎兵,眾所周知騎兵是無法攻城的。夏侯淵雖然試過讓騎兵下馬攻城,可是沒有經過攻城訓練的士兵,被廖化殺退了數次。

    後來,關羽又趕到了安樂縣,襄陽的徐庶也將大將文聘調到了新野,作出一副出征的模樣。

    夏侯淵見戰機已失,知道就憑著他的一支部隊,是無法和關羽,文聘這兩支軍隊相比的,自己已經很難再拿下安樂。為了保存實力,果斷的下令後退。

    退至半路,他見關羽沒有來追,立刻就明白了關羽的想法。他是為了保存實力,等待日後的大戰。關羽也是不願做無謂的犧牲,凝聚實力,增強一點勝算。

    就在這個時候,夏侯淵突然得到了劉備軍以高順為先鋒,快要抵達育水的消息。

    他思前想後,終於悟出了這麼一條妙計,他在育水上游以沙土將泥水蓄住,後再用士兵虛張聲勢為誘餌,意圖引誘高順過河追擊,或者就地搭橋,然後再放水淹之,最後再殺出收拾餘下的士兵。  

    整個計劃還是好的,只是,他太嘀咕高順的能力了。

    高順以嚴謹著稱,清白威嚴,驍勇有智,衷心仁義,不飲酒,不受饋遺,待人處世都非常的有原則,任何一點細節他都不會放過。

    就在育水東岸的一個陡坡上。

    夏侯淵正趴在地上觀察著對岸高順軍的一舉一動,直到高順軍掉頭向北方行去。

    “可惡!竟識破了我的計策!”夏侯淵憤怒的向地下打了一拳,將身旁的泥地打出了一個小坑。

    一旁的副將李典提醒道:“將軍,不如這樣,我們故做不知情,遣人告之上游的夏侯恩將軍,讓他故意中計,向東方逃竄,而我們則在東方設下伏兵,將高順一舉擊垮!”

    夏侯淵細想了會兒,就同意了李典的計策。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597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