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頁
審配心裡不由得腹誹著:還起個屁!就只好抱著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想法以酬袁紹的知遇之恩的下決心傳令:收拾行囊,近日全軍退出鄴城、退往幽州。
按審配的想法:既然已經把棄城敗逃的責任攬在了自己的身上,也就抱定了必死的決心。因而,也顧不得他本來就不相信的關於麴義的謠傳,把整軍撤退的重任交給了麴義全權負責、其他的謀士和將領從旁協助,要儘快的退出鄴城。而自己攜全家則決心與鄴城共存亡,留下來守城拖住徐州軍,以便讓大軍能夠順利的退往幽州。
讓才智過人的審配又一次沒想到的是:大將高覽和謀士辛評、辛毗兄弟也自薦留下守城,要同他一起與鄴城共存亡。高覽還說:只留下一些文士,根本起不到牽制徐州軍的作用,其留下可以率軍同徐州軍纏鬥,進而拖住徐州軍。另外,待大軍退入幽州後,在鄴城守不住時,可以率軍保護審配等撤退。而辛評和辛毗兄弟則說:其二人同樣深受袁紹的知遇之恩。既然審配已抱死志,其兄弟亦不甘落於人後,當也以死戰報效主公。由於高覽等的理由充分,審配雖有些不解和懷疑,但由於諸事煩心、相阻未果後也就只好同意他們留下了。
顏良和張郃派出去的親信先後回來了。文丑的回信說得比較模糊,只是說袁紹將於近日退往幽州,其為了報答袁紹的知遇之恩,將保護袁紹退往幽州;其它的事以後再同顏良聯繫。高覽則說得比較明確:畢竟其受到過袁紹的重用。袁紹在鄴城時,他絕不會出降。但袁紹已經決定退往幽州,其已自薦同審配和辛氏兄弟一起留守鄴城。同時,他也同辛氏兄弟商議好了:待袁紹退出鄴城之後即獻城出降;並約定了獻城的大致時間和信號。
都是些‘做婊子還想立牌坊’的主兒!我聽完顏良和張郃的稟報後暗想到。但話又決不能說出口,就分別交代二人:讓顏良不要間斷了同文丑的聯繫,從文丑透漏出袁紹要退往幽州上看,文丑現在只是還沒有對袁紹徹底死心、其是抱著腳踩兩隻船的想法在左右搖擺。這樣,也頗為符合我等的意願,讓他跟著去幽州,可以作為以後的一招暗棋,在功取幽州時使用。
我同時讓陳琳也給高覽和辛氏兄弟回信,並馬上讓來人帶回鄴城。我交代高覽和辛氏兄弟三人千萬要小心!在發動之前要嚴格保密,以免不密帶來殺身之禍。同時,我也要求三人在發動之前,要把審配和其家眷控制起來保護好,特別是要防止審配自殺;最好是用強制的手段事先把審配控制住。
作為袁紹第一親信的審配,如果能夠投降對我來說意義重大!不僅對袁紹在三州的威信打擊極大,也對戰後的安撫工作有很大的裨益。而我對審配這個人也特別的欣賞,甚至已經超過了對田豐和沮授的欣賞。
其餘的事就不用我操心了,賈詡和郭嘉自然就會去安排調兵遣將。取城的取城、設伏的設伏、接應的接應,眾將也分別領命而去。我也就只剩下耐心的等待入主鄴城了!
數天後,袁紹在七萬大軍的拱衛下,攜帶家眷和大小官吏出南門退往幽州。太史慈和徐晃各率三萬大軍輪番的銜尾攻擊,讓撤退的袁軍疲於奔命、晝夜不停地敗逃,一路之上損失頗重。而其餘的兵將則在郭嘉和賈詡的調度下,繼續加緊了對鄴城的圍困;並在袁紹逃走後封死了南門,把城內由審配等率領的兩萬多殘兵真正完全圍困在了鄴城這座孤城之中。
退往鄴城的袁紹經過幾日夜的穿府過縣的不停敗逃,已經逐漸接近了冀、幽交界的盤河界橋。沿途府縣的的駐軍早已被袁紹抽調一空,地方官吏不是隨袁紹大隊退往幽州、就是棄官逃之夭夭了!而銜尾攻擊的徐晃和太史慈,由於要對經過之地進行接收和清理袁氏殘餘,也開始放鬆了對袁紹大隊的追擊,逐漸拉大了同袁紹撤退大軍的距離。
一路上被徐州軍不停的銜尾攻擊,袁軍雖有麴義和文丑等彈壓和斷後,仍讓原本有七萬的袁軍死傷加上逃亡損失了近兩萬兵卒。臨近界橋時,袁軍也只剩下了近五萬兵卒。
袁紹大軍行至一座土山腳下,只聽一陣隆隆的馬蹄聲傳來,大地也為之顫動、數萬鐵騎由山後轉出。徐州軍的飛虎旗漫空飄舞,帥旗上書著一個大大的‘魏’字。曾經同魏延打過照面的麴義慌忙對文丑和趙叡說到:"是青州的悍將魏延。二位將軍保護主公先行,某先去阻擋一陣!"麴義說完後,就揮動九環大刀統軍迎上了急沖而來的鐵騎。
魏延見有大隊的袁軍迎來,看到旗號是自己的老冤家麴義。就命夏侯博率軍儘量的繞過阻擊的袁軍前去追擊袁紹的本隊,自己則率領著萬餘鐵騎從正面直接沖向了麴義統領的袁軍。
雖然麴義統軍能力不凡,但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由於大部分騎兵都由趙叡和文丑在統領著保護袁紹,麴義以經過數天疲憊敗逃的歩卒來迎戰以逸待勞的鐵騎,其結果可想而知。在鐵騎的狂野衝擊下,麴義統領的袁軍很快潰亂、開始四散奔逃。而魏延則盯死了麴義,用近千鐵騎圍住了還有數十名親兵護衛的麴義,並下令:一定要活捉麴義!
第八十三章 入主鄴城
夏侯博率領其餘的近萬鐵騎從阻擊的袁軍側翼繞過去的時候,雖也遇到了袁軍的截擊,但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略有遲滯也就一衝而過、直接銜尾撲向了袁軍的後隊。文丑和紀靈只好趕往後隊率軍組織斷後,由趙叡護持著袁紹和乘載家眷和文官的車駕且戰且走,逃過了盤河界橋。而斷後的文丑和紀靈,阻擋了追兵一陣之後,就拼命的殺出了重圍,拋下斷後的軍卒率親兵快馬去追趕袁紹等去了。剩下的斷後袁軍隨之一鬨而散、開始四處逃竄。夏侯博見袁紹等已經逃遠,也就放棄了追趕,下令兵卒開始圍捕敗兵。跟隨袁紹等逃過盤河界橋、退入幽州的兵卒,可能也就剩下了萬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