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280頁

    曹操病欲加重,又加上曹操本有的老毛病———頭痛,更是日愈消瘦。不久,其使人命冀州都督曹丕至兗州,封其為太子。交待後事,不到三日,死於兗州東郡城。

    曹操死,其子曹丕乃登位為魏帝,即為魏文帝,追曹操為魏武帝。

    在此間,魏相荀彧又病死。曹丕乃任華歆為相,司馬懿為太傅。

    ... ...

    卻說周瑜在鉅野之戰中大勝而歸,犒勞三軍,重賞兵將,卻為失一大將而傷心。不久又聞呂蒙與徐晃戰於任城之外,呂蒙軍不敵,敗退回下邳。

    不久,兵報導:“啟稟都督,據探子所報魏將張遼死於此戰之上。”

    周瑜一聽大喜,再日引兵向山陽郡進發,左周泰、左徐盛,兵到山陽。

    而正與呂蒙相戰的徐晃、劉曄軍,與呂蒙戰於任城外,東吳呂蒙軍不敵,損兵折將大半,退軍回下邳。徐晃得勝後,聞曹操兵敗鉅野,立引軍回山陽城而來。

    到山陽剛一日,周瑜到山陽而來。徐晃出城迎戰,迎擊徐盛,徐盛與其戰三十回合,就不敵而回。周瑜見徐晃越戰越勇,料吳將皆不能敵,引軍退回營。  

    卻說徐晃與張遼交好,感情甚深,得知張遼戰死沙場,倍感傷心。

    次日,周瑜引軍再來取山陽,徐晃又出戰,大罵道:“周瑜小兒,有膽量你就出來與我徐晃一戰,我定要為文遠報此仇,斬殺你這狂妄小兒。”

    周瑜道:“公明啊,兩軍交戰,將亡兵死,是在所難免的。倘若是我周瑜倒下,我也無怨無悔,豈問有怨恨之人,豈有勝之的道理呢?”

    徐晃道:“周瑜你不要高興得早。有種你就出來與我大戰三百回合,如何?”

    周瑜道:“兩軍交戰,並非是兩人切磋武藝,與你單打獨鬥,有何意義?”

    這時周泰道:“那就讓我周泰來會一會你吧。”說完奔馬來戰。

    徐晃才管他是誰呢?只要有人出戰,他就要發泄發泄心中的怨恨之氣。

    徐晃揮斧而出,來戰周泰,周泰提槍相搏,只見兩兵相碰,火光如電,氣勢如虹,徐晃的那種怨氣,直發向來戰的周泰身上,周泰越戰越覺得不對勁,只感對方那柄斧如千斤重一般,揮擋著吃力。  

    徐晃卻越戰越勇,那種對敵人的仇視,全發泄了出來。

    兩人戰不下於三十回合,周瑜見周泰恐難敵,這時徐盛奔馬而來,與周泰同戰徐晃。

    這時在一旁的夏侯霸見此,搭箭彎弓,飛箭直飛而來,正想來與徐晃來徐盛,正沖馬而來,迎面見一箭飛來,立閃避,可惜閃不及時,左臂上正中一箭。夏侯霸見徐盛中箭,奔馬來戰,徐盛忍痛拔箭棄之,迎擊夏侯霸,兩人相戰十回合,周瑜鳴金命徐盛回。

    不是周瑜要其二人回,是因為周泰不敵徐晃,被徐晃一斧劈死於馬下。周瑜見周泰已死,不想再失去徐盛,恐徐晃回與夏侯霸同戰徐盛,故此鳴金。

    徐盛見周泰已死,也只好退回,這時徐晃趁此士氣大增之時,引軍出城,追擊而來,周瑜忙使前軍做後軍,後軍做前軍,急心退軍。可是魏軍來得急時,東吳之兵慌亂了。

    周瑜見此,心裡好不爽快。與其被動,還不如返軍而攻,於是下令回軍反攻,兩軍戰於山陽郡城之西,掩殺了一陣,魏軍略占上風,魏軍多,吳軍少,且東吳已失韓當、周泰兩員大將,周瑜軍中如大失光輝一樣。正所謂兵來將擋,無將領兵,上陣殺敵也只不過一盤散沙,縱然是兵多,也不過只是烏合之眾而已。周瑜雖是不折不扣的大將,但昔日其兵分三路,分使各將領一軍,今周泰死,兵將皆亂,無人號令。  

    寒冬之時,風來愈冷。原野之上,風蕭蕭地吹著,數萬人在此混掩怒殺,刀裡帶著風,風裡帶著刀,都是可懼寒意。三個時辰過去了,無論哪一個將士的身上皆沾滿了鮮血,呼呼地風扶著血染的旗幟展飄著,屍橫遍野是剛才那場撕殺的“傑作”。

    為何兩軍皆退兵而去了呢?乃是因為一場風沙而來,天色忽變,大雨將至,徐晃見天將下雨引軍而退,周瑜見兵將折損眾多,亦引兵退。

    周瑜退軍回營,重整軍校,不多日,有兵來報導:“啟稟都督,探子回報,曹賊於昨日死於兗州城。其子曹丕襲其位。”

    周瑜聽此大喜,正此時朱治軍自徐州已到達沛城。

    三十、周瑜急病

    更新時間2006-12-26 16:10:00 字數:0

    卻說周瑜聞曹操死大喜,道:“曹賊,未想你憂鬱成疾而至死,你一生自言自已叱吒風雲,河北平袁紹,東戰劉備,西定南陽,南取袁術,江山未定卻弒君篡位,你今有如此也乃罪有因得,乃漢帝有靈矣。”說完大笑不止,大喜過旺之際,一頭從石階上滾下。

    眾將見此,忙扶將其而起,頭破血流,不醒人世。都說一個人可因怒氣而死,周瑜大喜過旺,忘形而摔亦不足為奇,正所謂樂極生悲,得意忘形,而忘腳下之路也是理所當然。

    眾人將周瑜扶於床榻之上,使人請來太醫醫治。太醫診斷後,道:“都督的傷事倒不足為重,只要包紮換幾次藥,休息一月,可全痊癒。但都督氣血不能,恐有害其傷事,不能快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280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