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頁
有些趙國首創的官職名稱,成為趙國官制的特色,如負責徵收賦稅的田部吏,作為低級軍官名稱的官帥將或官卒將,以及傳舍吏等,戰國時代只有趙國以其作為職官稱號。有些趙國所首創的職官,後世名稱雖經改易但實際上沿用下來。如博聞師,《史記?趙世家》記載:趙“武靈王年少,未能聽政,立博聞師三”。應劭說:“博聞師,趙諫官”。董說曰:“博聞師當是備顧問者”(《七國考?趙職官》)。博聞師系趙國首創,是國君的顧問,以備君主諮詢。到了秦漢時代,博聞師發展成為博士官系統。
中國古代是行政權力支配的社會,官吏是行政權力的代表,官職是行政權力的標誌,官制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趙國官制以周晉舊制、別國官制、自己首創官職等為淵源,博採眾長,逐漸形成完備的官制系統。從縱的方面來說,以鄉里為基礎,以郡縣為紐帶,朝廷總攬全局,頂端是國王,形成金字塔形的君主統治體系,國王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從橫的方面來看,官分文武,將相合作,各有專責。在相國之下有處理政務的司寇、御史、內史、郎中、行人、田部吏等文官。在大將軍之下有統領軍務的將軍、國尉、尉、都尉、裨將等武將。此外有教導國王或太子的師傅系統,如師、傅、博聞師、司過等官。還有為國君服務的宦者令等事務性官職,以及太卜、筮史等官職。縱橫交錯,井然有序,總匯於趙國君主,構成一個縱橫交錯的統治網絡,控制著整個國家。趙國官制承前啟後,對秦漢以後的官制有所影響,從某種意義上講趙國官制又成為戰國以後中央集權君主專制官制的淵源之一。(轉載自網絡)
趙高的非宦官之說[本章字數:1173最新更新時間:2010-02-10 13:36:54.0]
----------------------------------------------------
(轉摘於百度百科)
趙高是沙丘之謀的主謀,也是未來毀滅秦帝國的主要人物。有關趙高的身世,兩千年來了解甚少而曲解甚多。
我們知道,趙高是有兒女的人。他的女兒嫁與閻樂。閻樂任咸陽令,曾經參與望夷宮政變。這是趙高不是宦閹的明確證據。實際上,司馬遷從來沒有說過趙高是宦閹,不僅司馬遷沒有說過,東漢以前的所有史籍中都沒有趙高是宦閹的記載。說趙高是宦閹的誤解,一是出於對“宦”字理解的錯誤,二是基於錯誤的文字“隱宮”所作的醜化曲解。
《史記?李斯列傳》記載說趙高是“宦人”,有“宦籍”。這是趙高被誤解為宦閹的一條材料。然而,根據新出土的《張家山漢墓竹簡》,“宦”,就是在宮中內廷任職的意思。宦人,就是任職於宮內之人,相當於王或者皇帝的親近侍衛之臣。宦籍,就是用來登錄出入於宮門者的登記冊。秦漢時代,不管是“宦人”、“宦籍”,還是“宦官”的用語,都沒有指被去勢的男人出仕宮內官職,也就是後代所謂的“宦官”的語義。當時,被去勢後的男人被稱為“奄(閹)人”,在宮中任職的閹人被稱為“宦奄(閹)”,定義非常清楚。根據這個最新的材料,趙高是任職於宮中的宦人,也就是皇帝的親近之臣,而不是被去勢的宦閹。
《史記?蒙恬列傳》說“趙高兄弟皆生隱宮”。這是趙高被曲解為宦閹的另一條材料。
“隱宮”一詞,本來語義不明。東漢以後,一位為《史記》作註解的劉姓人士借題發揮,他將“隱宮”之“宮”解釋為去勢的宮刑,進而生發開去說,趙高的父親受宮刑去勢,母親與他人野合生下了趙高兄弟。趙高兄弟冒姓趙,也受宮刑被去勢成了宦官。謊話越編越大,越編越痛快,於是以訛傳訛,到了唐代以後,趙高一家都是宦閹的不經流言,就逐漸固定下來。秦史專家馬非百先生早就根據《睡虎地雲夢秦簡》指出,“趙高兄弟皆生隱宮”的“隱宮”一詞,是“隱官”的誤寫。《張家山漢墓竹簡》出土以後,隱官的意義更加清楚明白。隱官,既用來指稱刑滿人員工作的地方,也用來指稱刑滿人員的身份,與宮刑和“去勢”完全沒有關係。
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先生有一個非常有名的論斷,叫做層累地形成的古代史。顧先生以為,今天我們所見到的古代史,經過了歷代不斷地改造重寫,已經不是原汁原味,而是添加了歷代所喜好的口味。為了了解真實的古代史,必須清理歷代的添加,復原古代的真相。東漢因為宦閹之禍亡了國,劉氏的曲解投合了當時人痛恨宦閹的心情,大家都願意傳布亡國禍首都是宦閹的流言。唐代又是宦官專權亂政,古來宦閹亡國的陰魂未散,在類比聲討的風氣下,趙高是宦閹的流言蜚語,自然光大發揚,成了不刊定論。明代,宦閹之禍愈演愈烈,到了清末,大太監李連英還在慈禧宮中肆意擅權,人們對宦官的痛恨無以復加。如此代代層累之下,曲解的歷史也就一直被作為正史流傳下來,一直到今天。不過,這些都是題外話了,我只是藉此感慨人性的軟弱,我們都願意相信我們願意相信的事情,至於真不真,假不假,倒在其次了。
關於秦國軍隊和秦國的軍爵制度[本章字數:2148最新更新時間:2010-03-14 15:00: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