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頁
在大白天渡河,需要的不僅僅是勇氣。
陳必時沒有停下來,親自給前線指揮官下達命令之後,他與空軍與海軍航空兵司令進行緊急視頻電話會議。用了十五分鐘說明情況之後,陳必時只提出了一個要求:在天黑之前讓美國海軍無法威脅到渡河部隊。
因為上面沒有批准對日本本土進行軍事打擊的作戰計劃,所以陳必時只能盯著在公海上活動的美國海軍。
不管怎麼說,嘉手納空軍基地與普天間機場的容納能力有限,美國空軍戰術航空兵的主要任務是奪取與掌握制空權,對地打擊任務主要由海軍艦載航空兵負責,只要能夠讓美國海軍疲於奔命,大部隊就能順利過河。
實際上,不用陳必時提醒,空軍與海軍航空兵早就在尋找打擊美軍航母戰鬥群的對策。
經過前幾次不太成功的常規攻擊之後。空軍與海軍航空兵意識到,美軍航母戰鬥群絕對不像某些人想像的那麼脆弱。
作為人類歷史上最龐大的戰爭機器,集制海與制空於一身的強大攻擊平台,航空母艦本身就是一種強大的武器,加上以其為平台的數十架戰鬥機、以及為其掩護護航的數艘大型戰艦,航母戰鬥群的作戰能力早已超出了海洋範疇。
在此之前,空軍與海軍做了好幾次嘗試。
8月8日,海軍集中三個岸防飛彈師,經過周密組織與協調,用數百枚經過改進、射程達到一千八百公里的超遠程岸基反艦飛彈對最靠近大陸的“斯坦尼斯”號航母戰鬥群發起飽和攻擊。
非常可惜,這次攻擊以徹底失敗告終。
這樣的攻擊,也不可能取得任何收穫。
對於任何一種射程超過四百五十公里的反艦飛彈來說,首先要解決的是導航技術,即如何確保飛彈在茫茫大海上準確飛向目的地。
因為海洋上沒有參照物,所以不可能採用對地巡航飛彈那樣的地形匹配利導技術。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美軍“戰斧”巡航飛彈,反艦型的最大射程只有四百五十公里,對地攻擊型至少都有一十三百公里。
這裡不僅僅是導航系統的問題,還與攻擊目標有關。
仍然以“戰斧”為例,作為己丑航飛彈,飛行四百五十公里大約需要四十分鐘。而心則二十節的戰艦能在此期間航行二十海里,也就是大約三十七公里。因為受地球表面曲率限制,超低空飛行的反艦飛彈很難發現與鎖定四十公里外的戰艦,所以即便不考慮導航誤差,“戰斧”飛行四百五十公里之後也很難擊中目標。
由此可見,情報比導航更加重要。
沒有準確的情報,就著法將飛彈導向目標。
暫且不說“斗極。導航系統會不會再次受到干擾,美軍航母戰鬥群一直在沖繩群島以東的西太平洋海域活動,在沒有海洋監視衛星網、沒有制空權、沒有制海權的情況下,僅憑几艘前出的潛艇,能否準確掌握戰術信息都是個問題。
如果沒有法子把飛彈導向自標,發射再多的飛彈都沒有用!
受此影響,由第二炮兵部隊提出的,動用幾百枚戰術彈道飛彈攜帶子母彈頭與制飛彈頭打擊航母的戰術也被否決了。
在十年前,“飛彈打航母。就成了熱母話題。
鬧了幾年之後,彈道飛彈仿佛成了航母的克星,並且註定要想幾十年前航母取代戰列艦那樣取代航母。
從理論上講,彈道飛彈確實很有發展潛力,只是還有許多路要走。
好比飛機問世後三十多年,航母才真正登上海戰舞台,並且成為海上霸主。
即便不考慮偵察與情報問題,假設準確掌握了目標的活動情況,也得解決彈道飛彈末段制導問題,才能讓飛彈擊中航母。
雖然射程在二千五百公里左右的中程彈道飛彈從發射到落下,也就十五分鐘左右,但是航母是移動目標,而且速度不慢,最快的能到三十三節,相當於每小時六十公里,十五分鐘能跑出十五公里。
如果沒有末制導系統,除非裝上核彈頭,不然任何一種彈頭別想砸中航母。
哪怕集束子彈頭!
因為彈道飛彈再入大氣層之後的飛行時間僅有十多秒,所以還得考慮採用中段彈道修正技術,不然僅靠末段制導系統,飛彈彈頭的攻擊範圍非常有限。
不管是中段彈道修正技術還是末段制導系統,都不是“低科技。”甚至比“高科技”還要高科技!
拿中段彈道修正技術中至關重要的姿態控制火箭發動機來說,不是做不出來,而是做不無法裝到中程彈道飛彈上去。末段制導技術的具體手段上,衛星導航肯定不成,易受干擾不說,精度與靈敏度也不夠,可用的只有毫米波雷達與紅外成像。而這兩種制導手段都需要觀測窗口,比如製造紅外成像透鏡的材料必需能夠承受數千攝氏度的高溫,而且不會喪失工作機能。
這些真正的“高科技”正是大陸的短板!雖然沒有多大的掌控,但是在8月口日,第二炮兵還是做了嘗試,利用海軍提供的戰術情報,向在台灣島東部海域活動的“林肯”號航母戰鬥群發射了十二枚價飛彈,結果可想而知。
這次攻擊,最大的收穫應該是迫使美軍將航母戰鬥群撤退到沖繩群島以東海域。
大概受此鼓舞,接下來兩三天,二炮多次提出用彈道飛彈攻擊美軍航母,但是均遭到高層否決。原因只有一個:彈道飛彈必需飛越沖繩群島,有可能因此造成惡劣影響,導致戰爭規模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