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2頁
這次,擔當主力的是第六十五集團軍。
因為裝甲部隊在山區內的活動受到限制,所以羅耀武讓第六十五集團軍把剩下的全部主戰裝備都移交給了第三十九集團軍,並且用第三十九集團軍的一個步兵師替換下了第六十五集團軍的裝甲師,使第六十五集團軍成為了一支純步兵部隊。
問題是,即便在山區裡面,步兵的突擊能力都非常有限。
增強步兵突擊能力的法子只有一個,那就是增加兵力。為此,羅耀武將兩個新編集團軍編入了第六十五集團軍,並且採用一加二的方式,為第六十五集團軍的所有基層部隊都增加了一倍多的兵力。
這樣一來,第六十五集團軍的實際戰鬥編制將近十萬人!
因為正規軍缺乏分散作戰的經驗,而且也不太熟悉純步兵的戰鬥方式,所以羅耀武還將召回來的游擊隊編入了第六十五集團軍,為每一個步兵連都配備了一支游擊小分隊,並且安排了以當地人為主的嚮導。
加上另外投入的三個新編集團軍,五個游擊區的游擊隊,一個民兵縱隊,當時部署在山區裡的兵力將近三十萬。
毫無疑問,這是一支規模龐大的作戰力量。
只不過,羅耀武並不打算集中使用這支兵力。
原因很簡單,中**隊沒有制空權,也沒有火力優勢,甚至沒有基本的裝甲保護,步兵集中活動,只能成為美日聯軍空中力量與遠程炮兵的靶子。雖然羅耀武並不懷疑官兵們英勇奮戰的鬥志,但是傷亡過大,一定使得反擊行動失去意義。
為此,羅耀武決定打一次“百團大戰”。
包括第六十五集團軍在內,所有參與了反擊行動的作戰部隊都以營團為單位,每一支突擊力量的兵力均不超過兩千人,分散成上百支突擊部隊,分布在美日聯軍整條後勤補給線附近,並且同時發起進攻。
可以說,這也是打擊美日聯軍後勤補給線最有效的法子。
雖然帕特里奇早就預見到,中**隊會襲擊美日聯軍的後勤補給線,也為此準備了一支兵力可觀的救火隊伍,但是第四步兵師就一萬多人,加上幾個國民警衛隊師,也就只有幾萬人而已。
毫無疑問,這點兵力,絕對不可能同時應付上百場襲擊。
事實上,美日聯軍的指揮系統也不可能同時應付上百場戰鬥。
對羅耀武來說,卻不存在這樣的問題。
他只需要向前線作戰部隊下達進攻開始的命令,戰鬥結束之後,各作戰部隊都將在當地嚮導的引領下撤出戰鬥,不用他操心。至於作戰過程中遇到的麻煩,羅耀武更不用考慮,因為這是前線指揮官的事情。
對羅耀武來說,最需要關注的,就是選擇最佳時機。
十三日上午,第二騎兵師殺入承德市。
雖然此時第二騎兵師的主力還在城外,而且第四步兵師還沒有完成防禦部署,但是羅耀武並沒下達進攻命令。
原因很簡單,第四步兵師的到來,表明帕特里奇已經認識到了後勤補給線上的漏洞。
如果在第二騎兵師全面投入承德戰役之前發起進攻,美日聯軍很有可能暫時放棄攻打承德的作戰行動,用兩個、甚至三個主力師守衛後勤補給線。毫無疑問,在這種情況下,針對美日聯軍後勤補給線的進攻行動一定事倍功半。
只有在第二騎兵師全部投入戰鬥,無法從承德抽身之後,才能發起進攻。
當然,羅耀武也知道,這個時候,第四步兵師肯定完成了防禦部署。只是比起對付第二騎兵師來說,羅耀武更願意面對第四步兵師。
不是說第四步兵師好對付,而是這支重建的主力師一直就沒有出色表現。
正是如此,直到十四日清晨,隨著第二騎兵師的主力突入承德市區,在武烈河東岸建立橋頭堡,為進軍雙橋區做準備的時候,羅耀武才讓參謀發出了進攻開始的信號。
第一場戰鬥在天亮後不久打響,一個由大約兩千名步兵組成的突擊部隊在喀喇沁旗南面大約三十公里處,襲擊了一支有一百多輛重型卡車、得到大約一個步兵連護衛的美軍輜重部隊。戰鬥只打了不到半個小時,突擊部隊就摧毀了近八成的卡車。隨著美軍的空中支援與炮火支援到達,突擊部隊最終主動撤出了戰場。
也就在這半個小時之內,其他一百多支突擊部隊先後投入了戰鬥。
因為當時在美日聯軍後勤補給線上活動的只有三十多支車隊,所以一些突擊部隊還襲擊了美日聯軍的巡邏部隊,以及設在公路線附近的軍事據點。
戰鬥全面打響,美日聯軍的問題暴露了出來。
雖然在當天上午,美軍創記錄的出動了近三千架次作戰飛機,並且調動數個師的好幾個炮兵旅,但是面對上百場戰鬥,不但支援力量嚴重不足,就連指揮系統都出了問題,很多支援行動都沒能及時完成。
打到當天下午,為了掩護突擊部隊退入山區,羅耀武還讓第六十五集團軍組織起相當於一個師的部隊,向喀喇沁旗發起攻擊。
因為喀喇沁旗是美日聯軍攻打承德的主要後勤補給中心,不能有任何閃失,不然在承德作戰的部隊連突圍的機會都沒有,所以美日聯軍不得不放棄對那些退入山區的中**隊的打擊行動,把重點轉向喀喇沁旗。
當然,在這個白天,美日聯軍在承德的作戰行動也毫無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