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頁
這也是美韓聯軍盡力修復朝鮮道路交通系統的主要原因。
打下基礎後,美韓聯軍還得向前線運送物資。
元山港在年月底就投入使用,每天都有好幾艘大型船隻在碼頭卸貨。興南港則則十一月初投入使用,吞吐能力與元山港相當。
每天,從這兩座港口流入朝鮮的作戰物資就超過了十萬噸!
這是一個非常驚人的數字,因為美弗聯軍一天消耗的物資肯定沒有這麼多。
算上通過鐵路與公路運入朝鮮的物資。到十一月二十一日,美韓聯軍每天向前線運送的物資超過了十五萬噸。
也就是說,基本上達到了作戰需求。
雖然實際作戰消耗遠不止這麼一點,守舊估計,在進攻初期,美韓聯軍的日消耗量將超過二十五萬噸,其中二十萬噸物資要送往前線,但是到十一月二十一日,美韓聯軍在前線囤積…心口巳經招討百萬噸,每拖上天懷將增加十萬噸以上
也就是說,即便在十一月二十二日發起進攻,美弗聯軍能以最高強度持續作戰二十天。
如果拖到十一月底再發起進攻,美棒聯軍則能持續進攻一個月。
以美軍的進攻能力,一個月就能打到瀋陽!
美韓聯軍非常重視保密工作,為了隱藏部隊的行蹤,不但沿著中朝邊境線設置了大量哨所,動用好幾個韓軍二線步兵師加強防禦巡邏,還將防空區域向中國境內延伸了二百五十公里,讓中國空軍的偵察機無法發現鴨綠江南岸的動靜。
可惜的是,大規模物資運送很難做到保密。
十一月二十日,李一帆就親自警告了羅耀武,要他密切注意美韓聯軍動向。
依照軍事情報局的評估,美韓聯軍將在十一月三十日左右發起進攻,誤差不超過前後五天。
僅僅一天之後,軍事情報局調整了戰局評估,將誤差縮小到三天。
與美韓聯軍從容不迫的戰爭準備比起來,羅耀武就要被動得多了。
雖然在回去參加高層會議的時候,羅耀武提到了增兵,還一再強調。如果不向東北地區增兵,肯定守不住國境防線。他的這一態度引起了高層重視,但是最終得到的,只是由武裝警察與民兵改編而來的二十個師,總兵力還不到二十萬。
這樣的增兵,幾乎沒有任何實際意義。
讓羅耀武稍感興味的是,高層任命他為瀋陽軍區代理司令員,統領東北地區的戰爭防禦工作。
也就是說,掌管東北地區的軍政大權。
在羅耀武回到瀋陽之前,中央公布了第三號戰爭動員令,全國進入最高戰備狀態。
在此情況下,羅耀武可以根據作戰需要,調動一切戰備力量。
由此可見,向前線增派二十萬預備役部隊的作用確實不大。
對羅耀武來說,這二十萬部隊的最大意義就是讓主力部隊從一線撤了下來,部署在戰線後方,加大了防禦縱深,也提高了主力部隊的機動能力。
必需承認,在行軍打仗方面,羅耀武確實很有一手,不比陳必時差。
雖然很多人都認為,羅耀武是一個擅長進攻的將軍,畢竟由他調教的十五軍是一支突擊型軍隊,但是在部署與指揮防禦作戰方面,羅耀武也展現出了出眾的才華,並且贏得了高層的賞識。
僅僅有賞識還不夠,羅耀武必需拿出成績來。
當務之急顯然是提高六個主力集團軍的戰備水平。
正是如此,羅耀武回到瀋陽後就去基層視察。掌握第一手信息。再次回到瀋陽後,羅耀武向中央遞交了六個集團軍的基本情況,並且提出在現有基礎上,將落個集團軍的編制規模再擴大百分之五十,兵員則從增派的二十萬預備役部隊中抽調。
這一請求立即得到了秋劫康與劉誠志的批准。
增編工作立即進行,主要在旅級單位下增設幾個營,提高作戰人員的比例。
這麼改,主要針對本土作戰。不管怎麼說,本土作戰對後勤保障的需求降低了許多。軍事物資的運輸工作由鐵道部與後勤裝備部負責,作戰部隊的負擔並不大。加上可以就地獲取各種基礎物資,也就能夠降低非戰鬥人員的比例。
更重要的是,這是針對之前作戰行動的調整。
台海戰爭與入朝作戰的殘酷事實證明。在實力嚴重不如對手的情況下,部隊的傷亡率非常大,很多時候只能靠人去彌補裝備上的欠缺。
增大編制規模,等於提高了部隊的持續作戰能力。
事實已經證明,很多時候,不是官兵不想打,而是傷亡太大不能打!
可以說,這也是非常無奈的選擇。
如果有先進的武器裝備,就沒有需要提高戰鬥人員的比例了。
除了儘快讓主力集團軍恢復戰鬥力之外,就是更加深入的戰爭動員。
這也是羅耀武面臨的最大難題。
增兵不是問題,東三省就有一億多人口,算上內蒙、河北、北京與天津等部分地區,總人口接近兩億,徵召幾百萬軍人不是大問題。
關鍵還是作戰物資,在糧食都打緊的情況下,徵調軍事物資肯定是件麻煩事。
當然,這不僅僅是羅耀武的問題,陳必時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
雖然所有情報都證明,美軍將首先在東北動手,然後才會轉戰東南,但是美韓聯軍在東北地區的動作越大。陳必時就越是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