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0頁
針對東北戰場上的局勢,帕特里奇能做的就是將部分部署在東南方向上的空中力量調過來,加強空中打擊與空中封鎖,用轟炸來削弱中**隊的戰鬥力。
顯然,這也很不靠譜。
雖然轟炸的夠起到一定的作用,對中**隊造成的損失也不中國的軍火工廠全速運轉,也只能包管主力集團軍達到基本配製,絕大部分新編集團軍與所有民兵縱隊都沒有重裝備,是純粹的步兵,但是在這場戰爭中,中**隊的最大資源就是人力,充足的人力讓中**隊始終連結著較為旺盛的戰鬥力。
事實證明,美軍的轟炸行動對人員造成的傷亡並不是很大。
特別是在戰線後方,轟炸能夠癱瘓公路與鐵路,卻擋不住人的腳步。
在羅耀武動員了數百萬軍民,用肩挑背扛的原始方法把物資送上前線的情況下,美軍的轟炸就沒有多少實際意義了。
歸根結底,轟炸起不了作用,還是得增兵。
美軍的增援部隊無法及時到達,韓國又沒法子繼續擴大動員規模,甚至連已有的部隊也不願意渡過鴨綠江,就只能在別的地方想法子。
可是,能向東北出兵的還有誰呢?()
第九十一章最後通牒
阜團軍覆滅的消且傳出,韓國朝野內外片譁然一月十三日,全球各國的主要電視台與報紙都重點報導了這場決定性的戰役,而且各大新聞媒體的報導都有一個類似的重點,即中**隊在退守本土之後。
幾場會戰打下來是越打越順手。
美韓聯軍卻是節節潰退。
暫且不說這些報導是否客觀公正,輿論導向說明,中**隊正在逐步扭轉不利局面。
當然。
客觀的講。
戰場局勢沒有這麼樂觀。
雖然在這場會戰中。
中**隊的損失並不大,幾個主力集團軍中,除了第十五集團軍的減員率較大之外,其他幾個集團軍的傷亡都不是很嚴重。
六個主力集團軍的平均減員率還不到一成,但是打完這一仗,羅耀武手裡的作戰物資也被用得一乾二淨。
後方補給也很難在短期內到達。
也就是說,中**隊很難再次發動類似的大規模會戰。
說得不客氣一點。
就算到了二月份,羅耀武也難以籌集到足夠發動一**規模進攻的作戰物資。
沒有物資,就沒法子打下去。
更談不上扭轉敗局。
與之相反,美韓聯軍的作戰物資卻在源源不斷的送到丹東與莊河。
僅在一月上旬。
美軍就向東北前線運送了五萬噸麵粉,而同一時期。
中**隊送到前線的糧食只有一萬噸,僅夠前線作戰部隊消耗一個月。
拖下去的話,下一次搶先發起進攻的肯定不是中**隊。
只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韓國被打怕了。
兩次會戰,韓軍折損四十多萬人馬,算上之前損失的兵力,僅在中**隊手裡,韓國就損失了相當於戰前人口百分之一的人員。
一百個弗國人,就有一個在戰的上被中**隊殲滅。
這個比例。
也太嚇人了。
要知道,一個成年人的正常社會關係網絡是在四百人左右。
也就是說。
每一個弗國人都在這場戰爭中損失了四個親朋好友。
對韓國社會來說,這個打擊確實不首先出問題的,就是弗國的徵兵工作。
集團軍覆滅之後,韓國的徵兵工作就遇到了困難一些有點基礎的家庭都想方設法的讓正在兵役期的子女逃到外地,再有點錢的話。
則想法子出國…集團軍完蛋之後,就連沒有基礎的普通家庭也在想法子讓家人逃避兵役。
而一些有權有勢的大家族還在設法讓自己的族人從軍隊裡退出來,或者想法呆在後方。
招不到兵,就沒法子擴大軍隊規模,也就沒法子增加軍事投入。
有意思的是,就在韓戰爆發前。
韓國的失業率還高達百分之十四,軍隊徵兵根本不成問題。
一月十三日這一天,還發生了一件事情。
即台灣當局公開表示不會出兵東北。
雖然在這份聲明中,台灣當局聲稱,東北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絕不會容許任何國家侵犯中國領土,在需要的時候,“中華民國”會接管占領區。
但是在聲明最後,台灣當局表示,受東南戰局影響,無力出兵東北。
做得更絕的是。
台灣當局甚至以戰事未定,拒絕向東北的美韓占領區派遣行政官員。
顯然,台灣不想捲入東北方向上的戰爭。
這也是沒有法子的事情,畢竟台灣就那麼大個地方,只有兩千多萬人。
組建一百五十個旅的地面部隊已經非常吃力了,哪還有力氣去第二條戰線上作戰?加上美韓聯軍新敗,東北戰局撲朔迷離台灣當局自然不肯淌這潭渾水。
搞到這個時候,美國已經別無選擇,只能向日本施壓。
僅僅幾個小時之後,美國總統奧康納就在當地時間十三日上午召見了日本大使。
向日本當局攤牌。
要參戰就早點,不然就別提參戰的事了乙也就是說,奧康納向日本下了最後通牌。
再拖下去,別說美國走不到幹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