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0頁
相對而言,在戰場南面,美日聯軍的表現最為糟糕。
雖然在十五日上午,美軍的先頭部隊到了大寺鎮,但是受到道路交通等因素影響,美軍沒能打下這座位於一零七省道上的重要城鎮,甚至沒有能夠取得重大突破,在遭到東北軍抵抗之後就停了下來。
原因也很簡單,南路進攻部隊本來就最弱,又在雙港鎮消耗了太多的兵力。
就算到了大寺鎮,也是強弩之末了。
總的來說,天津主城區的戰鬥已經變成了帕特里奇最不想看到的消耗戰,而且帕特里奇沒有法子解決這一難題。
從理論上講,增兵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法子。
在很多時候,美日聯軍的進攻部隊都是因為兵力不足,不得不放棄進攻,甚至不得不退回出發地。
問題是,帕特里奇手裡沒有可以增派的部隊。
A集團軍正在後方休整,即便樂觀估計,也難以在二零一五年一月中旬前返回戰場。
E集團軍已經到達錦州,正在進行戰地整編,即便是不需要整編的三個王牌師,也得在趕赴戰場之前換上冬季作戰裝備,並且熟悉美日聯軍的通信指揮體系。受此影響,E集團軍最快只能在十二月底投入戰鬥。
以當時的情況,唯一可以動用的就是B集團軍。
問題是,B集團軍又是唯一不能動用的,因為該集團軍直接面向北京,對面是東北軍的第四十集團軍、第二十七集團軍、第十六集團軍與第十五集團軍。別說增援天津,在只有四個美軍主力師的情況下,B集團軍要單獨面對東北軍的四個主力集團軍,還得守住長達數百公里的山區防線,已經很不容易了。
打到這個地步,除了戰鬥力極差的日軍二線師團,帕特里奇根本派不出增援部隊。
毫無疑問,在天津戰場上,日軍二線師團根本發揮不了作用,派上去也是送死。
對於這樣的結果,帕特里奇除了無奈,還是無奈。
只不過,在即將進入十二月下旬的時候,帕特里奇不得不考慮一個更加重要的問題,即如何使用即將參戰的E集團軍
第五十二章 敵後戰場
第五十二章敵後戰場
天津只是雙方的主戰場,而不是唯一的戰場。
在天津會戰期間,美日聯軍還遭到了敵後游擊隊的全面襲擊。雖然在敵後戰場上,戰鬥規模都不是很大,交戰雙方也不是主力部隊,但是匯少成多,洶湧澎湃的敵後游擊戰,成為了壓垮美日聯軍的最後一根稻草。
從總體規模上講,敵後游擊戰的規模並不比天津會戰小。
如果依照雙方投入的兵力計算,敵後游擊戰甚至超過了天津會戰。
根據北方戰區司令部的作戰記錄,到十二月十日,敵占區內一百四十七支游擊隊全部參與了敵後游擊戰,總共有七十八萬餘名游擊隊官兵參與了作戰行動,另外還動員了相當於游擊隊規模三倍的敵占區民眾。
為了對付這支規模龐大的武裝力量,美日聯軍部署在後方的兵力高達一百二十萬,其中用於作戰行動的就高達八十萬。
也就是說,在敵後戰場上,雙方投入了四百餘萬軍民。
這個數字,是天津會戰的五倍
敵後游擊戰的最大特點就是戰場大、兵力分散、戰鬥規模小、以打了就跑的突襲與遭遇戰為主,很少有大規模戰鬥發生。
只不過,這些並沒有影響敵後游擊戰的重要性。
讓敵後游擊戰成為主要戰鬥方式的,還是對美日聯軍造成的重大傷亡。
根據美日聯軍的作戰記錄,到十二月十日,在對付游擊隊的戰鬥中,聯軍總共傷亡官兵近十萬人,其中七成是日軍。雖然美軍的傷亡比日軍少得多,但是接近三萬的傷亡數字,特別是一萬二千餘人的陣亡數字,仍然大大超過了美軍的預先估計,甚至趕上了美軍在天津戰場上的陣亡數量。
別說帕特里奇,就連美國的政客都認為,這是不可接受的傷亡率。
要知道,算上在天津戰場上陣亡的官兵,打到十二月十日的時候,美軍已經陣亡了二萬五千名官兵,而天津會戰連一點勝利的苗頭都沒有。
當時,美國眾多的新聞媒體對天津會戰的最終傷亡數字做了猜測。雖然具體數據有很大差別,但是幾乎所有媒體都認為,美軍將為這座城市犧牲十萬名官兵,而且還得準備好二十萬張病床。
真要如此的話,在打下天津之前,美國總統就得考慮撤軍了。
受此影響,在十二月十五日,美國數十座大中城市爆發了大規模反戰遊行,以“母親反戰團”為首的和平人士高舉反戰示威標語,喊著反戰示威口號,要求美國當局立即從中國撤軍,讓無辜的美國大兵返回家園。
在民意的影響下,之前一直支持美國當局戰爭行動的很多主流媒體也改變了態度。
在報導戰爭消息的時候,美國的主流新聞媒體不再只關注取得的勝利,更加重視美軍為此付出的巨大代價,以及美國人所承受的巨大損失。
毫無疑問,這不僅僅是生命上的損失。
在北方戰場上,美日聯軍在裝備物資上的損失更加突出。
可以說,與敵後游擊隊造成的破壞比起來,大張莊的那場大爆炸根本算不了什麼。雖然與游擊戰一樣,游擊隊的破壞都是分散的,沒有形成規模,但是聚少成多,持續不斷的襲擊戰打下來,美日聯軍在交通線上損失的裝備物資就不可低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