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6頁
受到影響的,正是東南軍與華中軍,特別是東南軍。
因為在此之前,東南軍就沒有獲得足夠的主戰裝備,所以到了赤山會戰之後,東南軍的戰鬥力連華中軍都比不上。
雖然在赤山會戰之後,因為羅耀武在北方戰場上發動了大規模游擊戰,美日聯軍不大可能依照帕特里奇的計劃,在七月初攻入北京,甚至難以在七月份發起進攻行動,所以在分配主戰裝備的時候,最高統帥部做出了調整,東南軍獲得了一些主戰裝備,但是這一情況在六月底出現了轉變,特別是在七月初,隨著美軍擴大戰略轟炸規模,重點轟炸了西南地區的交通基礎設施,使得西南地區與華中地區的交通一度中斷,大批主戰裝備滯留在重慶,無法送往前線,使得東南軍的戰鬥力大受影響。
針對這一情況,陳必時只能通過擴大編制,徵召更多的兵員來彌補戰鬥力上的欠缺。
可惜的是,僅僅徵召兵員,顯然解決不了問題。
戰略反擊開始的時候,陳必時手裡的裝甲力量屈指可數。在一百四十個師中,只有五個裝甲師與七個摩步師,其他全部都是步兵師,而且絕大部分都是純正的步兵師,擁有一個裝甲營的步兵師還不到二十個。一百三十萬地面部隊,只擁有不到六百輛主戰坦克、大約一千輛步兵戰車,以及一千餘門火炮與火箭炮。要知道,正常編制的話,兩個主力集團軍就應該配備這麼多主戰裝備。
缺乏主戰裝備,最直接的影響就是部隊嚴重缺乏突擊能力。
戰鬥打響後,這個問題就暴露了出來。
在最重要的南京戰場上,陳必時在第一天就投入了三十個師的兵力,而且集中了該方向上幾乎所有主戰裝備與大口徑火炮,結果在第一天的激烈戰鬥結束之後,東南軍僅僅突擊了五公里,而美台聯軍在該方向上的防禦縱深高達一百三十公里。
這種程度的突擊行動,根本不可能對美台聯軍構成威脅。
事實上,第一天的戰鬥,損失最大的就是東南軍。
在攻擊美台聯軍的時候,東南軍不但損失了一百多輛坦克與更多的裝甲戰車,還損失了上萬名官兵,而美台聯軍受到的損失微乎其微。
相對而言,華中軍在蕪湖與銅陵的表現就要好得多了。
除了華中軍擁有更多的主戰裝備之外,還與作戰任務有關。不管怎麼說,華中軍只是這場戰略反擊的輔助力量,五十萬大軍全部集中在兩個戰場上,而且美台聯軍在蕪湖與銅陵的防禦部署並不堅固,兵力也不是很充足。更重要的是,當東南軍在南京戰場上發起猛攻的時候,美台聯軍首先得考慮穩住南京戰線,因此用在蕪湖與銅陵的支援力量非常少,就連空中支援也無法包管。
得益於此,華中軍在第一天就取得了重大突破,圍殲了三個台軍步兵旅。
正是華中軍取得的重大戰果,使得南方戰場上的局勢出現了微妙轉變。
說得直接一點,如果王虞珉能夠拿下銅陵與蕪湖,不但能夠消除美台聯軍對長江中游地區構成的巨大威脅,確保兩湖的戰略安全,還能與東南戰區連成一片,使美台聯軍無法從上遊方向對南京構成威脅。
這樣一來,就算陳必時在南京方向上的反擊行動沒有收穫,東南軍也能退守南京,不必擔心遭到美台聯軍圍攻。
事實上,這也正是華中軍在蕪湖與銅陵大舉用兵的主要目的。
對帕特里奇來說,情況就沒有這麼樂觀了。
在安慶失敗之後,銅陵與蕪湖成為美台聯軍在大陸腹地的主要據點,也是美台聯軍在掃蕩長江下游地區之後,繼續向長江中游地區進軍的出發點。即便美國當局在進軍中國腹地的問題上心存猶豫,並不打算替台灣打天下,遲早會將南方戰場上的作戰行動丟給台軍,但是從今後守衛南京出發,銅陵與蕪湖都是戰略要地。
受此影響,七月二十八日,帕特里奇就不得不對美軍的作戰行動做出調整。
增派地面部隊顯然不太現實,不管是從北方戰場抽調兵力,還是從後方增兵,都無法及時到達,也就難以發揮作用。
能夠迅速發揮作用的,只有美軍的空中力量。
可以說,這也正是東南軍與華中軍戰略大反擊的最終目的,即迫使美軍將更多的空中力量用在南方戰場上,減輕北方戰場上的投入,讓東北軍有更多的時間完成作戰部署,減少部署階段的非作戰損失。
別忘了,到七月底,美日聯軍在北方戰場上,仍然以空中打擊為主。
雖然美軍在部分地區發動了小規模的地面戰鬥,試探東北軍的戰略防線,但是在大規模空中打擊完成之前,也就是在削弱了東北軍的戰鬥力之前,沒有部署到位的美日聯軍地面部隊很難突破東北軍的防線。
問題是,僅僅投入空中力量,就能扭轉南方戰場上的局面嗎?
要知道,美軍能夠迅速調動空中力量,在本土作戰的中國空軍能夠更加迅速的調動空中力量。
隨著中國空軍也對部署做出調整,南方戰場上的戰略反擊就沒有那麼簡單了
第十三章 假戲真做
第十三章假戲真做
七月三十日,華中軍在蕪湖方向上的作戰行動取得重大突破。數日激戰之後,華中軍成功突破美日聯軍在長江南岸的防線,攻占了繁昌,進逼南陵,基本上切斷了銅陵與蕪湖的地面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