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9頁
集團軍,除了將一部分提供給充當總預備隊的第二十六集團軍之外,其他的全部編入了幾支部署在錦州附近的新編集團軍。
這幾支新編集團軍都是最早成立的,從邊境一直打到錦州,還參加過圍殲韓軍。
集團軍的第三次會戰。
有入朝作戰經驗,戰鬥力在新編集團軍中絕對是最好的,官兵素質並不比主力集團軍差多少。
羅耀武的意圖也很明白,他要儘可能的武裝幾支實力不比主力集團軍差的部隊。
實際上,缺乏主力集團軍一直是東北軍的最大問題。
在東南方向上。
即便按戰區制改編之後,陳必時的東南戰區里也有八支主力集團軍,王虞氓的華中戰區有六支主力集團軍,就連中原戰區也有六支主力集團軍。
雖然從絕對數量來看,東北軍並不吃虧,但是東北一直是主戰場,六支主力集團軍就沒得到過長足休整,作戰壓力大得多。
可惜的是,羅耀武無權組建主力卉也就只能在新編集團軍身衛下功從這也能看出羅耀武的基本戰術思想。
那就是拖,能拖多久就拖多久。
拖得越久,他得到的補充就越多,部隊的戰鬥力就越強。
與之相比,美日聯軍卻拖不起,因為美日聯軍不可能從拖延中獲得足夠的補給。
很快,帕特里奇也發現了這個問題。
中**隊的戰鬥力正在得到加強,而且補充速度非常快。
到七月十二日。
已經有兩個集團軍得到了足夠武裝一個裝甲師的主戰裝備。
拖下去的話,每天從山海關送到遼東戰場上的主戰裝備都能武裝一個裝甲師。
要不了多久,中**隊就能具備強大的突擊能力。
顯然,拖下去,美日聯軍離勝利將越來越遠。
這個時候,美軍的情報系統犯了一個非常嚴重的、甚至可以說最終影響了這場會戰結果的重大錯誤。
當時,美軍情報系統認為中**隊的主力部隊部署在錦州,而不是阜新。
根據只有一點,即運入東北的主戰裝備全被送往錦州,補充給了部署在當地的幾個集團軍。
根據彰武會戰的結果,美軍情報機構能夠輕易斷定,中**隊剩下的主戰裝備最多只能讓兩個主力集團軍具備有限的裝甲突擊能力。
這個判斷,在卓新會戰之前小帕特里奇還有所懷疑。
等到卓新會戰打響,中**隊全面固守。
連戰術反擊都不多讓他不得不相信,羅耀武手裡確實嚴重缺乏主戰裝備,部隊缺乏突擊能力,不然反擊早就開始了。
隨著大批主戰裝備進入東北戰場,帕特里奇更加肯定了這一判斷。
可惜的是,帕特里奇也同時相信了那個錯誤的判斷。
這也很容易理解。
中國當局送往東北戰場的主戰裝備肯定得優先補充給主力集團軍,即便站在羅耀武的角度,在裝備數量有限的情況下,也應該首先讓素質更好的主力集團軍得到補充,然後才是新編集團軍。
如此一來,帕特里奇相信。
在卓新作戰的只有兩個、甚至一個主力集團軍。
中**隊遲遲沒有發起反擊,就是因為其他主力集團軍都在錦州,盯著部署在盤錦的那幾個美軍國民警衛隊師。
以及幾個日軍主力師。
隨時應付美日聯軍在錦州方向上發起的突然進攻。
這一部署也符合常理,即守住錦州要比守住卓新重要得多。
更重要的是,羅耀武的意圖肯定不是僅僅守住錦州,只要有足夠的實力,他就會抓住機會發起反擊。
再說了,羅耀武這人從來不按常理出牌。
在此之前,帕特里奇一直認為羅耀武會死守錦州,然後從卓新發起反擊,擊潰圍攻錦州的美日聯軍。
如果羅耀武反其道而行之,先迫使美日聯軍攻打卓新,再從錦州出兵,又南向北發起反擊,或者乾脆殺入遼河平原呢?毫無疑問,這是非常違反常理的戰術,可是在羅耀武手裡,確實有可能變成現實。
現在的情況也確實如此,美日聯軍的主力大多集中在卓新方向上,留在盤錦的只有幾個日軍主力師與美軍的國民警衛隊師,戰鬥力都不怎麼樣。
如果羅耀武手裡有足夠強大的突擊力量。
打下盤錦肯定不是問題,甚至有能力圍殲盤錦的美日軍隊。
如果羅耀武的野心再大一些,就會圍住盤錦,重點打擊前來解圍的美軍,最後再吃掉盤錦的守軍。
等到美日聯軍集結起足夠的軍隊,中**隊早就退回錦州了。
真要打成這個,樣子,美日聯軍別說進軍華北,恐怕連遼河平原都守不住。
雖然帕特里奇對羅耀武手裡的軍事力量持懷疑態度,但是他怎麼也不可能否認羅耀武的號召能力,以及數量巨大的平民。
想到這些,帕特里奇就覺得如芒在背。
放棄進軍卓新,顯然不大現實,畢竟美日聯軍的主力已經展開,就算收回來也得花不少時間。
更何況,突然停止進攻,足以暴露美日聯軍的意圖。
讓羅耀武提前發幾進攻。
就算能夠守住盤錦,美日聯軍也會付出巨大代價。
對帕特里奇來說。
任何過於慘重的代價都會使他進軍華北的戰略變為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