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7頁
到了二零一三年底,隨著美台聯軍在東南戰場上取得突破,特別是在開闢了南方戰場之後,台灣當局不得不默認了美國在東北採取的政策,並且與日本進行接觸,就接管由日軍成立的偽政權進行談判。
雖然談判進展並不順利,主要就是誰來做主的問題。不管怎麼說,在東北戰場上,台軍沒有任何功勞可言,台灣當局甚至一直沒有承認日軍在東北戰場上的合法性,所以要想讓日本當局交出行政管轄權,顯然是不大可能的事情。但是這個問題肯定會得到解決,特別是在美國的積極斡旋下,最終很有可能以某種妥協的方式達成一致。比如由日軍成立的偽政權承認台灣當局為中國的中央政權,並且在名義上隸屬於中央政權,而台灣當局則給予東北地區高度自治權。
真要搞成這樣,那麼游擊隊在東北地區的活動將受到更大的影響。
唯一的解決法子就是將游擊隊變成一個軍政合一的組織,而不僅僅是軍事組織。
非常可惜的是,在這個問題上,羅耀武沒有發言權。
雖然從戰區司令的角度出發,羅耀武也知道,應該賦予游擊隊活動區域的行政權,從而使游擊隊與民眾深度結合,打早真正意義上的游擊區,最大限度的削弱與瓦解美日聯軍在占領區內的統治地位。
問題是,這麼做的後果非常嚴重。
別的不說,游擊隊僅聽從戰區司令官的指揮,而戰區司令官只是軍事統帥,並不具備行政管轄權。如果富裕游擊隊行政權,就等於讓戰區司令官獲得了行政權,而集軍政大權於一身的戰區司令官無疑就是一方諸侯。
對高層來說,避免軍閥格局與抵抗外來入侵同樣重要。
因為這個問題非常敏感,所以羅耀武也不可能親自為游擊隊正名。
問題是,隨著游擊隊發展壯大,就算各游擊區的司令官都很忠誠,游擊隊的基層官兵也對羅耀武非常崇拜,但是長此下去,一定會出大問題。
出於對自身生存與發展的考慮,游擊隊一定會想方設法的爭取屬於自己的權利。
喀喇沁旗戰役,正好給了游擊隊這麼一個機會。
在戰場上證明了自身的重要性之後,游擊隊自然會擴大規模,也就需要得到中央承認與民眾接受。
受此影響,在喀喇沁旗戰役結束後不久,黑龍江、吉林與遼寧的幾個游擊戰區就先後成立了“游擊區管理委員會”,專門負責敵後游擊區的行政管理工作。雖然這只是一些沒有得到承認的行政組織,但是在管理游擊區的事務上發揮了非常顯著的作用,也就沒有受到中央反對。
從某種意義上講,在游擊區建立政權,標誌著游擊隊正式踏上了歷史舞台。
只不過,在二零一四年初,游擊隊還沒有形成氣候,不管是軍事鬥爭還是政治鬥爭,游擊隊只是東北戰場這個大舞台上的一個小角色。
事實上,當時連羅耀武都不是很重視游擊隊的政治傾向,因為有更重要的事情纏著他。
喀喇沁旗戰役結束之後,中**隊穩住了承德北面的防線,並且將美軍趕回了赤峰,鞏固了華北平原的北方屏障。
問題是,美軍並不打算善罷甘休。
與二零一三年相比,二零一四年的春天來得早了許多。
在二月下旬,北京的白天氣溫在零攝氏度以上,夜間氣溫也在零下十攝氏度左右。依照美國氣象專家做的預測,到三月中旬,北京的晝夜氣溫都將上升到零攝氏度以上,因此春季比往年早到一個月左右。
對帕特里奇來說,這一個月顯得無比寶貴。
能不能在夏季到來之前攻入北京,就要看美軍能不能在上帝提供的一個月內取得重大突破。
事實上,帕特里奇手裡確實有這個資本。
當時聚集在赤峰的美軍多達六個師,其中三個是主力師。第七步兵師已經兵不刃血的拿下了北票市,守住了南面戰線。更重要的是,日軍的增援部隊已經在一月底全部到位,具備了協助美軍作戰的能力。
只要帕特里奇願意,隨時可以發起進攻!
第一百六十一章 穩中求勝
在喀喇沁旗戰役結束的時候,帕特里奇有兩個選擇。
一是趁中**隊在喀喇沁旗立足未穩的有利時機,動用部署在赤峰的主力部隊,發動一場以攻占七老圖山為主的戰役行動,打通前往承德的地面通道,然後等到開春之後,與部署在關外的部隊協同攻打秦皇島,最終進軍北京。
二是利用接下來的兩個月組織集結作戰部隊,等到開春前後再發起攻擊,同時進軍七老圖山與山海關,從兩個方向上向中**隊設在北京外圍的最後一道戰略防線發起衝擊,最終攻入北京。
毫無疑問,這兩個選擇都有利有弊。
雖然從當時的情況來看,前者更為理想,畢竟這讓美日聯軍有充足的時間進軍北京,也讓帕特里奇在戰術選擇上更加靈活。但是帕特里奇沒有忽視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即在喀喇沁旗戰役中,中**隊沒有出動主力部隊,就連正規軍也只動員了兩個步兵師而已。也就是說,羅耀武很有可能已經料到美日聯軍會趁機發起大規模進攻,因此將主力部隊放在了防線後方。
在此情況下,如果強行進軍七老圖山,一定遭到中**隊頑強阻擊。
如果在平原上作戰,問題還不是很大。以美日聯軍掌握的空中優勢,特別是美軍在該方向上的巨大投入,就算沒有日軍支持,帕特里奇也有信心再次擊潰中**隊。問題是在山區作戰,美軍的優勢被大大削弱。依照帕特里奇的判斷,就算羅耀武不動用主力部隊,只要有足夠的兵力,就能在山區內擋住美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