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0頁
別說純步兵的二線師團,就連第七師與第十師這種一線主力師團,甚至是王牌師團也沒有得到足夠的主戰裝備。
比如第七師在標準配備時,應該有二百七十二輛主戰坦克,而在開赴東北戰場的時候,實際只有一百四十多輛主戰坦克,缺口接近一半。
正是如此,在作戰的時候,充當主力的仍然是美軍。
顯然,日本政府也深刻的認識到了這個問題,不然不會在參戰前,要求美國為日本提供大量戰略資源。
沒有資源,日本就生產不出足夠多的武器裝備。
從四月份開始,三菱、島磨等日本軍工企業就開足馬力,以全速生產主戰裝備。
為了擴大產能,這幾家軍火企業還新建了數條生產線。
與美國相比,日本的軍火生產主要集中在陸軍裝備上。
這也很好理解,日本能夠生產的、最急需的也就是陸軍裝備。
海軍方面,雖然作為全球第三大造船國的日本有能力建造各型戰艦,甚至能的建造大型航母,但是中國海軍只剩下了為數不多的潛艇,而反潛作戰又主要依託部署在第一島鏈上的反潛巡邏機,所以日本對海軍的需求反而不是很迫切。
當然,日本也不會放棄擴建海軍的機會。
別忘了,日本是島國,而海軍是包管本土安全的戰略屏障。
不管日本今後怎麼發展,都需要一支足夠強大的海上力量。
為此,在正式組建海軍之後,日本就將建造航母、而且是大型航母的計劃提上了日程安排,並且將其當成海軍的首要任務。
依照日本海軍提出的規劃,最遲二零一三年底,就得拿出航母的詳細設計方案,並且在二零一四年第二季度開工建造。
空軍方面,日本主要依靠美國,不但在戰場上依靠美軍,即便在新式戰鬥機的研製與生產上也嚴重依賴美國。
說白了,日本在航空技術上的欠缺並不需要花大力氣才能追上美國。
在此之前,日本只能依照美國的艾排做。
因為美國承擔起了制海、制空任務,所以日本能夠發揮能力的,也就只有地面戰場,不然美國也不會一再要求日本參戰,並且讓日本頻繁向東北增兵。
這擺明了是苦差,可是日本沒有選擇餘地。
如果日本不能在地面戰場上發揮作用,美國就不會讓日本參戰,也就不會在日本的國家主權問題上做出如此巨大的讓步。
再說了,美國至今仍然是日本的占領國,在日本有規模龐大的駐軍。
如果日本政府不聽話,美國隨時可以顛覆日本政權。
在這一點上,日本還不如韓國。
受此影響,日本只能把重點放在陸軍上。
到六月份,日本生產出的武器裝備足夠武裝五個主力師團與十五個。
二線師團。
可惜的是,日軍在前線的損失比這個還要大,結果所有新生產的武器裝備全部拿去補充給前線部隊,或者重建主力師團。
也就是說,日本陸軍的規模並沒因此得到擴充。
不管怎麼說,能補上損失也行,至少能讓日軍恢復戰鬥力。
在美軍撤下來休整的時候,日軍則在向前線增兵,把武器裝備送到作戰部隊手中,讓一些二線師團升級為主力師團,也讓剛剛組建的部隊到占領區磨練。
到月底,進入東北的日軍規模再次恢復到七十萬左右。
不可否認,日軍確實瘋狂,也確尖投入了血本。
進入七月份,得到休整的美軍主力部隊陸續返回前線。
此時,美日聯軍的戰鬥力已經得到大幅度提升。
僅空中力量方面,美軍就新增了近三百架巫與一百多架致還有數十架陽辦部署在後方基地上。
關鍵還是地面力量,美日聯軍基本上恢復到了彰武會戰前的水平。
因為美軍的狀態大大改善,日軍卻有所降低。
所以美日聯軍的進攻實力比彰武會戰前還要強大一些。
考慮到空中力量增強帶來的協助,美日聯軍更加具有進攻性。
如果算上美軍炮兵提升的作戰能力,那就更能體現出帕特里奇在東北戰場上的基本戰略思想了。
很明顯,美日聯軍即將再次發動進攻。
而且是戰略進攻!與之相比,中**隊的問題就非常突出了。
雖然一個月下來,各主要集團軍得到了充分休整,新編集團軍的戰鬥力也有所提升,還有十多個民兵大隊得到了正式番號,成為主力部隊,但是各部隊的缺員情況特別嚴重,特別缺乏經驗豐富的老兵。
要知道,在彰武會戰中,中**隊的傷亡也不小”對羅耀武來說,最大的問題還是缺乏裝備。
以前可以依靠東北地區的軍工生產體系,及時得到各類武器裝備,彈藥更不是問題。
瀋陽淪陷後,只有部分生產彈藥的軍工廠撤了下來,並且依靠秦皇島、天津等地的工業區,實現了再生產,彈藥問題得到解決,可是重裝備卻嚴重匿乏。
不是中國生產不了重裝備,而是內地軍工廠生產的重裝備主要提供給了東南戰場。
在六月份,也只有東南戰場那邊有戰鬥,而東北這邊相對平靜,也就沒有重點補充東北軍的損失。
當然,這其中肯定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只是羅耀武解決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