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755頁

    空中戰鬥的結果,肯定對地面戰鬥產生了影響。

    說得不客氣一點,美日聯軍在空中戰場上的失利,已經預示了地面戰鬥的結局

    第六十一章 打破僵局

    第六十一章打破僵局

    平心而論,美日聯軍在北線的戰鬥打得並不順利。

    當時,美日聯軍在北線戰場上的主力部隊是美軍第二騎兵師、第四步兵師、第五步兵師與第一零一空中突擊師,另外還有八個日軍主力師、四個美軍國民警衛隊師與十二個日軍二線師,總兵力高達三十五萬,只不過其中真正用於作戰的就只有十二個主力師,其餘十六個師都放在後勤補給線上。

    從這一部署就看得出來,帕特里奇並不指望在北線取得快速突破。

    安排兵力的時候,帕特里奇不但將第一零一空中突擊師放在了這邊,還將美軍在北方戰場上的三個步兵師中的兩個放在了這邊,第五步兵師還是從南方戰場上調來的,壓陣的裝甲部隊只有第二騎兵師。

    進攻開始的時候,第二騎兵師並沒上陣,由第四步兵師與第五步兵師打前陣。

    在進攻路線選擇上,美日聯軍主要沿著三條路線挺進。  

    西面,兩個日軍主力師在第二騎兵師一個裝甲旅的支持下沿著一一二國道向豐寧縣進軍,然後從一一一國道南下,攻打北京最北面的懷柔區。作為輔助力量,日軍還出動了一個主力師,沿著三五三省道直接向懷柔區推進,並且派出了兩個二線師,占領連接著三五三省道與豐寧縣的二四四省道。

    中路是美日聯軍的主攻方向,由第四步兵師打頭陣,日軍派遣了一個主力師跟隨,沿著一零一國道直接進軍密雲縣。作為輔助力量,日軍出動了四個二線師,控制沿途的主要城鎮與縣道,並且占領三五四省道。

    南面,向興隆縣挺進的是第五步兵師,以及日軍的一個主力師。因為興隆縣還在東北軍的控制之中,所以美軍在這邊還準備了一個國民警衛隊師,並且讓第二騎兵師將一個機步旅放在了承德南面,充當戰役預備隊。打下興隆縣之後,第五步兵師將沿著三五五省道向西推進,配合在中路進攻的第四步兵師攻打密雲縣。

    這一進攻部署,也反映出了帕特里奇對北線進攻不抱太大希望。

    雖然從政治上講,美日聯軍攻入懷柔區與密雲縣就算攻入北京了,但是從軍事上講,就算打下了懷柔區與密雲縣,美日聯軍離北京還遠著呢。要知道,懷柔與密雲絕大部分地區都是山地,作戰環境不比承德那邊好多少。即便到了懷柔與密雲,美日聯軍還得渡過潮白河與溫榆河等多條河流,還得打下順義。只有在占領順義之後,才算到了北京門外,然後才是攻打北京主城區。  

    這樣一條漫長的,而且八成行軍路線都在山區裡的進攻行動,對美日聯軍來說,基本上就是一條部滿荊棘的道路。

    毫無疑問,在這條進攻路線上,美日聯軍別想揀到廉價。

    正是如此,帕特里奇才讓北線部隊首先展開進攻。只不過,他的目的不是讓北線軍隊有更多是時間發起進攻,而是要利用這邊的戰鬥,將中國空軍逼出來,讓美日聯軍能夠在接下來的戰鬥中打得更輕鬆一點。

    不可否認,帕特里奇達到了目的。

    在“捍衛北京”的大旗下,中國空軍在開戰的第一天就全面出動,傾巢而出,與美日聯軍爭奪制空權。

    雖然二十二日的空中戰鬥打得非常激烈,而且中國空軍取得了不錯的戰績,不但在空中戰場上挫敗了美日聯軍的銳氣,還在對地打擊上有所建樹,但是平心而論,中國空軍的持久能力肯定比不上美日聯軍。

    照開戰第一天的樣子打下去,中國空軍能否堅持一周都是個問題。

    要知道,在北方戰場上,美日聯軍擁有上千架F-22A與F-22J,以及兩千多架F-35系列戰鬥機,美日聯軍的機群規模超過了四千架,而中國空軍只有一千多架戰鬥機,而且真正具備制空作戰能力的J-第一天的消耗,也就只剩下了七百來架。因為與中央的關係已經非常緊張,所以北方戰區能不能獲得更多的J-20還是個問題。就算能夠得到補充,也不會多到哪裡去。  

    與之相比,美日聯軍就沒有這樣的擔憂了。雖然美國空軍在二零一四年的第四季度就不再採購F-22A,而最新式的F-第一季度末才能量產,但是日本空軍從美國採購的F-22J、以及依照許可證生產的F-22AJ(日本自行生產的F-22AJ是在F-22A的基礎上改進而來的,而F-22J是美國在F-22A基礎上簡化之後出口給日本的,所以F-22AJ要稍微先進一些,主要就是配備了由日本研製生產的電子設備)都在按計劃生產,每月產量都在一百架以上。

    由此可見,雙方空中力量的差距仍然非常巨大。

    對此,帕特里奇也是心知肚明。

    在他看來,只要能夠利用B集團軍強攻北京打掉中國空軍的銳氣,南面的進攻就好打得多了。

    事實上,到了二十二日夜間,中國空軍就降低了出動強度。

    雖然在當天晚上,中國空軍只是取消對地打擊行動,仍然在制空作戰上投入了足夠多的作戰力量,而這主要是美日聯軍正在增強防空力量,特別是日軍的野戰防空系統對低空進入的戰鬥機構成了巨大威脅。與之相比,中國空軍的對地打擊行動,並沒有對正在推進的美日聯軍地面部隊產生多大影響。但是這一轉變,已經證明了帕特里奇的判斷,即中國空軍的持續作戰能力並不是很突出,經過初期的高強度戰鬥之後,在後面的戰鬥中,中國空軍就很難有過人表現。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755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