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頁
方士謙的意圖很明顯:取代陳必時。
可惜的是,他的運氣確實差了一點。
就在高層聽信了方士謙,對陳必時的攻台部署產生懷疑的時候。日軍第七師登台、美軍加大了海空投入,台海戰局風雲突變。
不管怎麼說,這咋,時候換帥是最不明智的決定。
再說了,誰都知道陳必時與十五軍的關係,總不能讓戰場上的中流砥柱受到影響吧。
這個時候,方士謙也看了出來,陳必時的部署沒問題,而且一直朝著既定目的前進,只不過不是在一周之內收復台島,而是預料到美日的軍事干預,要用持久戰獲得勝利,將戰火控制在台島上。
有點軍事常識的人都應該知道,陳必時走的才是正途。
雖然在美日不出兵干預的情況下,在一周之內收復台島不是沒有可能。但是絕對不能把國家統一的重任寄托在一個無法肯定、甚至無法掌握的因素上。既然美日一定出兵干預,就得做好充足準備。
方士謙明白這個道理,還是個比較正直的軍人,可是運氣確實不行 WWw。⑻00YuLE.COm
不明白這咋。道理的,肯定是不懂軍事的政客。
不能在一周之內打下台島不是關鍵,丟掉制空權與制海權也不是關鍵,問題是,竟然沒能在地面戰場上掌握主動權!
不管怎麼說,號稱“百萬雄師。的陸軍可是全球第一。
六十年前,這支剛網打下天下、只有小米加步槍的軍隊在沒有海軍、只有有限空軍、連炮兵都沒多少的部隊就在朝鮮半島上擊敗了剛剛打贏世界大戰,有全球最強國力做後盾,得到了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與空軍支持的美軍。
先烈能做到,為什麼後人做不到?
半個多世紀的發展,不但有全球第二強經濟體,還有各種各樣的先進武器。即便空軍與海軍仍然有差距,地面戰場上的優勢卻非常突出。
在很多人看來,不管是羽式主戰坦克、傷式自行榴彈炮步兵戰車,還是“衛士”系列火箭炮、“東風。系列戰術彈道飛彈,都不比美國陸軍的同類裝備差,部分裝備還要更好一些。
有這種看法的不僅僅是普通老百姓。
準確的說,有人希望普通老百姓有這樣的觀點。
陳必時沒能打下整個台北。甚至沒能守住半個台北,最終還退出桃園縣城,肯定讓很多人感到不滿。
這個時候需要有人出頭,而出頭的人就是方士謙。對陳必時的質疑把方士謙推到了風口浪尖。
問題是,方士謙也不是笨蛋。陳必時指揮的攻台部隊在丟掉桃園縣城之後,沒有一口氣退回台中,在楊梅鎮穩住了戰線,已經算得上“大獲全勝”換任何人上去。都不可能做得更好。
可以說,在八月十九日之後,誰也替不了陳必時,也沒人願意去替換陳必時。
正是如此,方士謙在這個時候提出反攻台北。
這也是不得已之舉,因為方士謙知道陳必時會反對這個提議並且拿出非常具有說服力的反對意見小高層也不可能完全忽視陳必時的意見。自然不會讓他去取代陳必時。搞到最後一定是分工合作。
一個負責守住現在的戰
方士謙料得非常準確。結果與他預料的幾乎絲毫不差。
更重要的是。方士謙為自己留足了後路,即在走馬上任之前,不但讓上面同意在派遣二十軍的基礎上、將早些年一直部署在福建地區的四十一軍派過來,還讓高層答應將鎮守遼東半島、主要應對朝鮮半島的三十九軍派往前線。
只不過,方士謙算漏了一點,即三十九軍過不了台灣海峽。
在去台島的路上,方士謙才真正明白了陳必時為什麼要以守代攻。雖然一百多公里寬的台灣海峽早已算不上天塹,甚至連快艇都擋不住,但是這條“大水溝”仍然給軍事行動帶來了不可低估的影響。
物資送不上去,重裝備送不上去,人員送不上去,什麼都是白搭。
十多天裡,方士謙一直在忙著做一件事情:把二十軍與四十一軍的重裝備送過去。
這一部署的原因很簡單:二十軍與四十一軍的所有重裝備加起來也只有三十九軍的三分之二,兩個軍後勤需求的總和大概只有三十九軍的八成。但是兩咋。軍的綜合戰鬥力並不比三十九軍差,特別是在裝甲力量難以發揮作用的情況下,擅長在南方水網地區作戰的四十一軍就比三十九軍更適合登陸台島。
落實到細節處,問題就更加明顯了。
拿運送坦克來說,因為羽式主戰坦克的戰鬥全重超過五十噸,即便減重。也在五十噸以上,而咕式主戰坦克在減重之後不到四十五噸,因此能夠運送咕式主戰坦克的快艇與快速渡輪比能夠運送羽式的多出了近兩倍!
三十九軍上不了台,恐怕是方博輝最失算的地方。
在他看來,如果能夠把三十九軍派上去替換五十四軍,再加上四十一軍與二十軍,打下台北的掌控並不下。
沒有三十九軍,就沒有突擊力量,打下台北的難度徒然提高了不少。
問題是,方士謙已成騎虎,要是他敢實話實說,不但會失去超越陳必時的機會,連之前的位置都保不住,還會顏面盡失。
說得難聽點,就是晚節不保。
對於一個服役了快半個世紀的老將來說。“晚節不保”恐怕是最大的災難。